《中国古代小说序跋研究》,王平、王*明、史欣著,齐鲁书社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将古代小说序跋的本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作为重点,全面系统地挖掘古代小说序跋(包括叙、述、题词、弁语、凡例、评、引、传、自记等,同时参考读法、寓意等)所涉及的内容,按照小说观念、创作主体、文本叙事、文本诠释、传播接收的顺序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观念演变、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创作理论、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叙事理论、古代小说序跋与中国小说诠释理论、古代小说序跋与古代小说审美理论、古代小说序跋与中国古代小说价值论、古代小说序跋与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理论、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文化学。
《金瓶梅词话》序该书在研究方法方面亦有所创新:
一是古今小说理论相结合。古代小说序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小说理论,但比较零散和随意,本课题运用现代的小说理论对其做出概括和分析,使之具有更为鲜明的理论色彩和系统的理论特征。
二是中西小说理论相结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所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作为小说及其理论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西方的小说理论对古代小说序跋中的小说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是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本书所涉及到的古代小说序跋前后相距千余年,其间理论的内涵、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总体上来看,小说理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理论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唐前小说序跋研究
第一节唐前小说创作与小说序跋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从《山海经》序跋看其成书与性质
第三节从《博物志》序跋看其性质与传播
第四节从《搜神记》序跋看其成书与传播
第五节从《世说新语》序跋看其审美风格
第二章唐代小说序跋研究
第一节唐代小说创作与小说序跋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唐传奇与士子文化心态
第三节唐人小说序跋与小说观
第三章宋元小说序跋研究
第一节宋元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
第二节宋元小说序跋中的文学理论
第三节从序跋看宋元小说的多重价值
第四节从序跋看宋元小说的传播接受
第五节从序跋探寻宋元小说版本流变
第六节从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看说话伎艺的分类与艺术特征
第四章明代小说序跋研究(上)
第一节明代小说创作与小说序跋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明清《三国演义》序跋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水浒传》明清序跋的差异及其原因
第四节《西游记》序跋及其“原旨”与接受
第五章明代小说序跋研究(下)
第一节《金瓶梅》序跋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从《金瓶梅》《续金瓶梅》序跋看其作者与成书
第三节“剪灯三话”序跋中的小说观
第四节“三言”“二拍”序跋中的小说理论
第六章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人文环境
第一节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治环境
第二节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文化环境
第三节清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的现实接受
第四节小说序跋与《水浒传》在清代的接受环境
第七章清代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
第一节小说序跋与通俗小说的传播
第二节通俗小说序跋与小说类型传播
第三节文言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
第四节清代小说序跋的广告价值
第八章清代小说序跋与小说作者及读者关系
第一节通俗小说作者与序跋者
第二节文言小说作者与序跋者
第三节清代小说的读者
第四节小说序跋与读者的阅读趣味
第九章清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
第一节“奇”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虚实之辨
第三节小说的教化功能
第十章清代小说序跋个案分析
第一节王士禛小说序跋刍议
第二节从《聊斋志异》清人序跋看其在清代的传播
第三节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自序看其小说观
第四节清人《红楼梦》序跋的多重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中国古代小说序跋中蕴涵着丰富的小说史及小说理论资料,挖掘并进而分析这些资料,廓清某些学术误区,对构建中国小说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中国古代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以古代小说序跋的本体研究与个案研究作为重点,探寻了古代对于小说创作与接受的态度,透视了小说观念的分段演进,梳理了古代小说序跋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
瞿佑《剪灯新话》序具体来说,本书对小说序跋所记录的小说搜集、整理、修改、成书的创作过程,对小说作者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的缘起,对当时及后来人们对小说性质的认识和接受态度,对古代小说版本流传的情况,对作者、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问题的阐述等问题,依照小说史发展的顺序,进行了实事求是、详略不一的论述。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小说序跋做出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代小说的许多基本问题。二是突破批评论、创作论、风格论等固有的理论范畴,建立符合古代小说实际的研究体系。
本书是在同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础上完成的,年5月获得立项后,我与我的博士生王*明、硕士生史欣共同开展了研究工作,其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并于年顺利结题。
《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具体分工是: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一、二两节及第十章由王平撰写;第三章第一至第五节、第五章第三、四两节由史欣撰写;第六章至第九章由王*明撰写。初稿完成后,由王平统一做了修改订正。
年在齐鲁书社多位领导和学友的鼎力相助下,本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列入了齐鲁书社年的出版计划,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对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及出版的各位师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本书不足之处乃至于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王平
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