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与青少年谈读书王光超读书伴我岁月时光
TUhjnbcbe - 2023/8/19 21:55:00

王光超先生在阅读古籍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幼童至今,读书伴我成长,岁月伴我读书。汲取书中知识,丰盈我的思维,指导我怎样做人、做事,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除特殊情况之外,几乎天天与书为伴,以读书为乐。读书促变了我的人生。

一、家风遗训,熏陶着我读书

我家住在滕州城西南25里的年历史的一个大村叫高庙村,有近口人,40多个姓氏,从明清到民国都是保、社、乡(即同今乡镇)的治所驻地。祖上四世为明代嘉靖进士、监察御史、万历《滕县志》编撰者王元宾,其曾孙、曾孙媳(滕县北门里人、明末进士、淮阳巡抚*家瑞长女)携家人于清初迁居本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民国初期,我祖父兄弟俩十余岁在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毕业(济宁),后均考入山东师范讲习科大学毕业。祖父讳鸿恩(字锡廷)幼时曾与李天倪(今张汪镇五所楼村人,民国任鲁豫清乡督办署*治处处长、韩复榘视察主任、青岛鱼航局局长等职)、李庆施(山东省议员、省建设厅厅长等职,创办私立懋榛小学)兄弟为好友,从师于其父李藩臣。后在滕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学。二祖父讳鸿钧(字公衡)与同学好友王临之、李景璜等筹资在滕县南门里开办国民书店,任第一任和最后一任经理,参与筹建中共滕县特支,后因局势变故,兄弟俩均回家乡各自办学堂,惠及乡里。

父亲讳起璞(字伯玉,又名蕴之)先后就学于滕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万字会学校、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年从业于徐州市米面业商号会计,年后历任徐州市工商联、市*府、五交化总公司秘书股长、会计科长等职。父亲好学,可谓文化人。回家乡后,村邻常请他执事红白喜事的缮写,其古章典故、释文解字,受到村人称赞,誉为“活字典”。母亲为古薛城西坝陵桥村钟家人氏,私塾学习四年,其父于民国初毕业于日本同文书院,外祖父孙茂懿为旧峄县棠荫人,清末贡生,任京城内阁中书,曾资助、参编《峄县志》。她淑雅贤惠、宽宏和蔼、吃苦耐劳、和睦亲邻、聪颖灵巧、乐于助人,传统服装裁剪、虎头鞋、宫灯扎纸、剪纸等技艺娴熟,友邻有求必应。在手缝衣裳的年代,近半个村的人穿衣几乎都是她老人家免费剪裁的。

高庙村王家大厅

我家学也算是有渊源的吧,故我自孩幼有记忆之时,便倍受熏染。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姐弟年龄悬殊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土改运动”中,因有3间瓦房和20余亩薄地,祖母(大彦孙姓人氏,祖父已过世)被划为高成分。“大跃进”运动后,由于家境贫寒,又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家庭成员*治上等诸多方面受到歧视。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都只是高小毕业,虽然聪明成绩都很好,但均剥夺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大姐年出嫁至徐州。父母亲无奈叹息,时常为三个年龄大点的孩子不能继续上学而暗自流泪,因为她老人家深知在农村没文化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一生(后来因两个哥哥心灵手巧,靠读书自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技术能人)。就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还是幼童的我身上。

在我三四岁时,母亲常忙完农活或家务,就给我讲有益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有时边纳鞋底或捻线边绘声绘色的给我讲故事;父亲教我识些简单的字,教我拿捏毛笔、练写毛笔字(父亲的书法精于赵体行楷,在工作单位及全村出了名)和简笔绘画,讲些史书上的名人励志故事等,并拿他藏的古籍等书上的插图,让我仔细观看。二老常聊起四世祖“大御史、二御史、三举人”三兄弟如何躲到偏僻里越峰寺、陶山庙里“青灯孤影”的刻苦学习,考上两个进士一个举人,城里还立了两个牌坊褒扬;凝神郑重的对我说:“只有好好读书学习,扎实地掌握好文化识字,最好掌握几种技艺(要多才多艺),做一个正义善良的人,以后才能出人头地,有用于社会家国,过上较好的生活。”

虽然我不全懂,只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有出路。这在我幼小朦胧的心里打下了人生方向与读书学习的根基。由于耳熏目染,后来就常常翻挑选读父亲(徐州带来的)、哥哥姐姐有图的书《孟姜女哭长城》《植物知识问答》(已作母亲针线筐的鞋样夹,还插有很多针)《土壤概论》《医疗手册》《牛郎织女》《东郭先生》《枪挑小梁王》(精美连环画)等,还有清光绪年间的石印本《聊斋志异》和《西游记》(均为残一本,插图精美)等。不认识字,就仔细观看书里的插图,从中大略了解故事人物,不懂的就问父母或哥哥,懵懵懂懂的知道些图中所表现的意思。看完这些书,就想看其他的书,但家里又没钱买书。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缺钱少物,哪有一分闲钱来买不能用在吃穿上的书呢。后来大哥就借村里别人的书,拿回家里给父亲和二哥、我阅读。空闲时听听堂屋当门后墙上挂的有线广播喇叭播放时事新闻、革命歌曲、评书《岳飞传》等。有时跑到村东部庙上看马派传人马瑞先老先生、族兄光涵教排传统京戏《打渔杀家》《徐策跑城》《空城计》和现代京戏“八大样板”等,幼童的我感觉如同观看一本本能说会动的书。

二、上学与工作,爱读书到痴迷读书

上了小学识字多了以后,父亲和大哥就常拿出家传仅剩下的十几本古籍仔细给我展示,特别是父亲用凝重的心情讲述祖父一梨木橱古籍的毁失经过,讲述那动乱年代家庭受压抑而古籍保留下来的不容易,讲述每种书的历史及内容。在我掌握现代拼音查字法后,父亲用那套不全的清光绪年间石印的《康熙字典》,开始教我简单的切音查字法和四角号码查字法,这多少给我以后阅读带来些方便。

在放学回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常常慌忙翻看大哥多次借别人自行车到滕县城里买来的连环画书籍,特别是刚买来的新书,迫切翻开闻着那书里散发出来的清新墨香味,心情的那种惬意愉悦感就像打了鸡血或又像喝了蜂蜜一样。记得连环画有《铁道卫士》《孟姜女哭长城》《东郭先生》《岳飞传》《杨门女将》《江心跳板》《误入白虎堂》《枪挑小梁王》《孔雀东南飞》《智取夺棉》《英雄小八路》《牧鸭姑娘》《地雷战》《闪闪红星》《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孔老二》《雁翎队》《水浒一百单八将》《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等七十多本,多为国内知名连环画家王叔晖、刘继卣、钱笑呆、颜梅华、赵宏本、贺友直、华三川、顾炳鑫、董天野、徐宏达等所绘,工笔写实,线条流畅,甚是喜欢。

作者珍藏的连环画书

我们高庙村是清代以来有名的桃园种植村,一到春天,远远望去翠绿浅黛的村庄就像镶嵌在粉红花的海洋里,香飘五里,志书上也有记载。实行人民公社后,村里家家户户有一块私留园(菜园),家家种有桃树,我家私留园种有三棵“大尖子”桃树。每年结桃的时节,在不到校上学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让我去私留园看桃,以怕淘气的小孩子偷桃。我就提着原父亲用的褪色的兰帆布提包当的书包,带上几本连环画书到菜园看桃,把书包挂在离水井近旁的桃树枝上。在桃树阴凉下,先写作业再看画书,或爬在地上,或倚在桃树上,往往被里面的绘画和情节吸引得不知疲累和饥渴,有时还引来附近看桃园的小伙伴来看书,绘声绘色地聊着书里人物故事,还不时的争辩得脸红脖子粗。到饥渴得厉害了就用荀瓜梗子拴上井边的雷草伸到井里打水喝,饿了就摘自家要熟的桃吃。有一次读完书,拿挂在桃枝上的书包时,不小心书包掉进水井里,急得哭着让二哥用浇园的水斗长竹竿捞了上来,小心把泡湿的课本和画书摆在菜地上晾晒。

到了四五年级,我个子长高了些,就带上几本连环画书和大本的故事书,爬上大门口近百年的老核桃树上,坐在一个如五指张开手掌的树杈子上,边凉快边看书,很多时候忘了吃饭而被父母或哥姐喊下来。有时为了安静,下到堂屋后面一个2米多深的取土坑里看书;有时去村西寨墙子里大苇棵里,累了就同小伙伴在苇坑里逮泥鳅、制苇笛子吹、捉迷藏等;偶尔晚上不看书的时候,就与别人一块做藏毛猴游戏或到邻居孟老大娘那里听她讲老事、传说或狐仙故事,听完*神故事大家都吓得不敢回家,被父母训斥后就不再去了;有时晚上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武术训练后,就点上煤油灯偷偷拿书到被窝里,看到半夜,怕毁眼熬夜、影响第二天早起上学,往往被父母发现而受到训止;或者跟着二哥挎檫子拾粪也带上一本《枪挑小梁王》画书,休息时读看。由于我的画书及故事书多,按老世谊大都称呼我,很多年龄悬殊不大的小伙伴都找我玩,看我的画书,听我的指挥,俨然成了“孩子王”。

那个年代,为了挣公分,放学后或周末都要到田地里给生产队割青草,喂队里的耕牛,我就时常挎着檫子带上一本画书去割草。一次到村西北三里的漷河口割完草,就坐在河沙滩上看喜爱的颜梅华大师画的《误入白虎堂》画书,看完给另两个同伴看,我就去逮小鲨鱼趴了,天晚了就回家了,忘记要画书了,再去要书,他们都说忘了放哪里了,丢失了这本心爱书,当时我心情难受得差一点掉下泪来,最终痛惜了我好几天。这就使我更加珍惜家里的书,常常细心整理父亲的书箱和我的书箱,每次读后,就工整地分类叠放在一起,修整折角折痕。所以要喜爱读书,更要珍惜爱惜书籍,不可使之受损。

除了看书读书,我还跟父亲学书法。那个年代大半个村子的人有红白喜事或过春节,都是找父亲写对联或其他的,此时我就帮学写简单一点的,如“福”字、“出门生产”“出门劳动”等(因形势不能写“出门见喜”“出门发财”等)。父亲叫我学古碑上的书法,所以我下地割草时带上光连纸(那时没有钱去城里买宣纸)及滕县产的墨汁、自制布拓,在休息之时,别人在水沟逮鱼玩,我就在石桥下(那时一般都用古碑建桥)拓古碑文字(因是光连纸拓捶效果不好),回家临摹碑文。帮写春联一直帮写到改革开放准许自己卖春联。父亲起早贪黑写,两个哥哥与我到柴里矿、周边集市去卖,直到八年后父亲去世。

在读书之余,我喜欢临摹画书上的山水、树木、房屋、人物、动物等,还买了彩色蜡笔涂色,后来又临摹《芥子园画谱》上的各种图案,并用水彩颜料涂色,有了很大进步。所画的小幅《青蛙荷花》、《兰》、《竹》水彩等,受到大哥岳父满月圆老先生(其书画、中医、京剧小有名气,医院院长,后参编《滕县卫生志》)的称赞。上高中后,又仿画陈少梅大师、马骀大师的山水。由于侧重读书学习,书法绘画而少有练习,只是成了爱好,终未出有很大成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除去课本必须学好之外,所读的其他有益书渐渐多了起来,并听嘱于父亲:边读边要做笔记。用光连纸自做的本子写了好几本,既有文字,又有简笔画。到二十岁以前这些年所读的画书及其他书,大都内容耳熟能详,记忆深刻。所以读书学习,青少年阶段最重要,记忆好;要先对书感兴趣,促使自己去读书,然后爱上读书,再做到痴迷地去读书,要边读书边做些笔记,才能牢固地掌握书中的内容知识。另外,这些年读的部分书籍除连环画书外,大致还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孝经注疏》《柏杨版资治通鉴》《简明中国通史》《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上下五千年》《滕阳王氏族谱》等。还订了2年的《语文报》阅读。时常跟父亲到村里诊所借阅《大众日报》《参考消息》《滕县日报》等,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作者上学时期阅读的部分书籍

三、藏、读、用结合,拓宽研究文史之路

参加乡镇基层工作以后,有了固定收入,我把有计划的买书与读书固定在了我的生活里,变成繁忙劳累中解乏的一大乐趣,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读书和买书,也得到家人的赞同。最初几年每个月工资不到70元,“刹腰紧肚”要攒钱盖房子,就是这样,我也要拿出几元钱来买需要的书,然后去细细品读,汲取书中文化知识营养,父亲生前督促我们兄弟读书时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多了也才能做事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气质才华于一身。除了每天记工作日记外,首要是读书,做读书笔记,还不时的多次利用空余时间到本村找90岁左右的耆老聊天,抢救性挖掘、了解村庄历史上的有关珍贵、鲜为人知的人与事,秋后到田野里调查残留下来的古碑刻,阅读有关方志资料。二十多年间考证、调查笔记,近10个日记本记得满满当当,这给将来编写村志、镇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王光超先生藏书一隅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变迁,我先后任办事处主任、组织人事科长、文化站长等职,家境有所好转,这给我买书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年以后逐渐增加买书量,到年达余册,其中古籍近册,多为地方志、家谱史料、各类文史工具书等。阅读书籍的面也就更宽了。此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与全国诸多书友建立联系,交流读书、藏书心得,常去苏鲁豫皖周边藏书交流会,淘些心仪有价值的史料书。这几十年大致常读的书有:《诗经》《春秋左传》《中国历史图集》《围炉夜话》《书经图注》《纲鉴易知录》《史记评林》《历史纲鉴补》《十八史略定本》《二十五史》、明清《滕县志》等。每当恭敬慢慢捧读古籍或新版古典书籍时,就感觉如同恭听先贤君子的咫尺教诲与对话,心情虔诚地汲取里面的“营养”。通过读书学习和交友,这十多年间先后加入省级以上的山东省收藏协会、山东省民俗协会、山东省硬笔书法(篆刻)家协会、中华谱志文化协会等。利用6年时间主持编修了史料性强、程序规范、内容客观详实、图文并茂、质量较高的家族谱牒《滕阳王氏族谱》8卷,并任主编撰,还与村人主持倡导修复了村内文化中心暨元代庙宇、清代王家大厅,成为枣庄文保单位。参与影印了滕州部分旧志,以利地方史的宣传与收藏。

尔后,受西岗镇*委*府之邀,主编《西岗镇志》。我查阅方志史书、馆藏史料档案余册,其中本人藏书余册,走访调查笔记近60万字。历时四年编成70余万字客观详实的一部方志,受到省有关部门表彰。其内容中,20年前的调查笔记全都用上,时被调查的耆老均已作古,如若不然,镇志资料的翔实性、向前时间的延伸等均受到严重的制约。我的行为也受到同编及知情者赞同。

再后来被聘到文博部门,主要参与文史与考古等文字资料的编写。现在我对书籍的购买也与时俱进,十余年来利用“孔夫子旧书网”、“淘宝网”“闲鱼网”等继续买书,每月买书由几元到百余元,到现在的千余元左右。着重选购有研究价值的方志家谱、史料、古籍等。现在藏书量达万余册,其中古籍千余册。古籍中大都为较为完整的清代史料、诗集,以及抢救影印的周边明清方志、家谱等。由于书籍众多,根据所需,我读书方式上做到精读与粗读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眼与心相结合、心与笔相结合。我坚持藏、读、用要完全相结合,用慧眼识书、买书,再细品读书记入心中或本子上,然后把内容分拣唯我所用,去编写文章,才能体现书的价值,读的重要性,也才能撰写有功于社会的文章东西。

作者所藏部分线装书

通过读书,我先后编撰首部滕州古碑刻专著、宣纸仿古线装《滕州历代石刻》和《龙泉塔志(稿)》,整理影印民国《滕县金石志》,整理《滕州汉画像石全集》,参与整理《古滕十进士诗文译注》,参编《滕州市志(稿)》等书。正在整理文集《续槐堂文稿》、编撰《西岗镇乡土志》《高庙村乡土志》等,发表地方史料、地名考证等文章多篇。近10年,荣获“滕州首届十佳书香人家”、“第二届齐鲁书香人家”、“滕州第三届(书展)优秀读书者”、“枣庄市五好家庭(读书)”等荣誉。并先后加入滕州地方文史协会、学会、研究会:善国文化研究会(任副会长)、滕州华夏文化促进会、古薛文化研究会、滕国文化研究会等。

几十年的读书生活,陪伴着我的人生岁月时光,一点点走了过来,深刻体会到“读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的含义。只有读书,人生岁月才不会虚度,人生时光才可绚烂多彩,人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时至花甲之龄,我将继续读书,以书籍为伴,以书中先贤君子为师,汲取其嘉言懿行之精神食粮,惬意悠然地走下去。

——END——

作者简介:王光超,字轶群,滕州人。学习研究收藏地方史、姓氏、民俗、地名、碑刻资料等,爱好古籍、书法、美术、篆刻、诗词、音乐、京剧、中医、无线电等。中华谱志文化研究会会员、省硬笔书法(篆刻)协会会员、省收藏协会会员、省民俗学会会员,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滕州华夏文化促进会会员,薛国文化研究会理事,第二届齐鲁、首届滕州书香人家,主编《滕阳王氏族谱》《古滕杨氏族谱》《西岗镇志》《滕州历代石刻》《滕州龙泉塔志》《滕州汉画像石大事记》《续槐堂诗文稿》等,参编《古滕十进士诗文译注》等书。

“滕州文学”投稿邮箱:tengzhouwenxue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青少年谈读书王光超读书伴我岁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