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部叫做《聊斋志异》的奇书,这部用精练生动的文言文写成的短篇小说,被传承演绎,然而他本人却一生不得志,潦倒困苦。
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出生于破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的家境贫寒,自幼清苦,年轻时议婚遭人非议;成年结亲分家后,生活更加拮据,“惟农场位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生,蓬蒿满之”,向堂兄借块门板,分成里外间。
从中年起,到六旬老年,他一直到处奔波,在外游学、慕宾,在地主家教书,在家授徒,大多岁月仅以微薄柬修,维持艰辛的生活。
蒲松龄受家庭影响,一生醉心科举,追求功名,梦想在仕途一展抱负。他自幼好学,富于轶才,颇有文名,十九岁应童子试,在县、府、道连取三个第一,为著名文人施闰章、王士祯所推崇。可是,后来他屡应省试不第(颇有唐伯虎之命运)。七十一岁时援例做了贡生,四年后就去世了。他因而也就象他笔下的叶生叶生》)一样,满腹经纶,才华盖世,但却郁郁终生。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几十年生活在下层,广泛接触贫苦百姓,对社会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较为清醒认识,这给他的文学创作莫定了深厚的思想和生活基础。蒲松龄的著作很多,为我们留下了《聊斋文集》(四卷)、(诗集》(六卷)、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四百三十一篇)。全书以狐仙、*怪、鱼精、花妖和海上仙山、阴营地狱等为故事的作品较多,都有极其探刻的社会意义。
他曾在《聊斋志异》的;题辞”中说: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语同*州,寻人说*。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一点,从《聊斋志异》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聊,闲唠;斋,房屋;志,记录,异取其新奇怪异之慈。蒲松龄的书房,就叫聊斋。据说,离聊斋不远处有多山泉,爽口解渴。每逢炎夏之际,总有很多人前来饮水解热清暑。他尽管家境贫寒清苦,还是典当几件旧衣裳,请人搭起个凉棚,买回绿豆,做成绿豆汤,盛到大缸里,供休息乘凉的人用。不过,绿豆汤不能白喝,得讲个新奇怪异的故事。
蒲松龄把自己从小搜集到的故事和民间传说,来往的行人和亲朋好友的口头阐述,经过二次创作编写成传奇小说,就成了《聊斋志异》的由来!
这本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蒲松龄也向前代许多作家一样,对青年男女深表同情,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并且赞颂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