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豫记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最近最火的文化现象,莫过于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短短十余天的时间亿的播放量,加上各种现象级的传播,人们对这首歌背后隐喻的解读可谓层出不穷。
7月28日上午,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团展区,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举办的“解读聊斋,别开‘生’面——《天地之中说聊斋》新书分享会”上,河南著名生态学者鲁枢元说,罗刹和海市分指两个不同的地方,罗刹以丑为美是隐喻黑暗的现实,海市中的真情和任人唯贤是理想的乌托邦。
《罗刹海市》是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中的一首歌,歌词取材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鲁枢元认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科场失意的孤愤之作,从中读出揭露和讽刺是很正常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已成书三百多年,至今仍被改编传颂,《罗刹海市》爆火说明其魅力所在,但要读懂《罗刹海市》,是先要读懂《聊斋》的。鲁枢元先生在《天地之中说聊斋》的序言中,阐述了他对《聊斋》的见解,豫记经中州古籍出版社和作者授权转发此文,让我们一起了解聊斋到底多伟大?
鲁枢元
撰文
01/
《聊斋志异》传达的是一种生态精神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这首《聊斋歌》可以说人人耳熟能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至今仍然不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列,但其普及及受人爱戴的程度,并不亚于四大名著。
海内外众多专家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旁征博引、妙论迭出,令人敬佩。两位当代小说家对《聊斋志异》的评论,却格外激发起我的共鸣,一位是蒲翁的山东老乡莫言,一位是我的河南老乡阎连科,他们都是当今文坛的翘楚,同时又都是《聊斋志异》的忠实读者、蒲松龄的追慕者、聊斋精神的继承发扬光大者。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满世界讲《聊斋志异》。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西方的马尔克斯,而是家乡的蒲松龄。几百年前,蒲松龄写出了这样一部光辉著作,把人类和大自然联系起来。
《聊斋志异》提倡爱护生物,让人类不要妄自尊大,在大自然中人跟动物是平等的,小说里有很多狐狸变的美女智慧超人。莫言还说《聊斋志异》是一部提倡妇女解放的作品,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他的《红高粱》中“我奶奶”这个形象,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近年来,阎连科的小说在大半个地球不胫而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等国都有他的读者,而他却称自己是蒲松龄的崇拜者,《聊斋志异》是他最景仰的伟大作品,希望自己这辈子也能够写出一部《聊斋志异》来。
阎连科断言,《聊斋志异》的伟大在于写“乡土”,乡村与土地是这部伟大经典生长的广袤土壤,《聊斋》中几乎所有的经典故事都离不开乡村的荒野、茅舍、明月、蒿蓬。就连书中刻画的阴曹地府,也仍然在乡村的土层下面。书中支撑起整体建构的狐狸、*怪和异物,皆来自林野与荒郊。
阎连科
这些年,我的大部分精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