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夜读聊斋笑出声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88025.html
神秘聊斋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短篇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因其多记述*怪妖狐等异类奇谈而闻名于世。提到《聊斋》,人们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怪故事”,但是,如果你只把它当成一个*怪故事来看,未免浪费蒲先生数十载心血。

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广阔图景极具文学及思想价值。其对当时吏治腐败、贪官暴将、豪强横行、兵兴民惨的社会现状多有揭露,但是更多的是对美好爱情、品质及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看书,最不该过度解读其文章宗旨,而无视其文学美感及文字趣味。不论何种文章有甚宏大主旨,其是否有可读性永远是我们应该放在首位的,我读《聊斋》就是因为它好看。

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年)一个书香门第,少有才学,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可谓少年成名,但是,往后余生却屡试不第,只到71岁才成贡生。很多人解读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我却不这么认为。

雷达说:任何作家都不能脱离他身处其间的时代(而创作)——这用来解释蒲松龄的创作尤为贴切。他作为一个出生书香门第的封建正统文人,及第入仕是其根深蒂固的人生正途,不然他不会一直从少年时考到70余岁。对待封建科举的态度,从他的作品《考城隍》、《陆判》、《镜听》等中都有很好体现:贤人才者,但凡及试,拜官封爵为最上。这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自然也是蒲松龄的。让他去反封建反科举反礼教,无异于让其揪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

《聊斋志异》共二十四卷,有小说篇,约40余万言,总体创作时间约18年,大概从他22岁(年)开始,在教书之余卖茶写书,只到约40岁()时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此后又屡有增补,只到康熙四十六年(年)还有少量补作。可谓倾注蒲先生大半生心血,苦心孤诣、集腋成裘而来。若要我来理解他为何创作,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热爱。

蒲松龄从小就对*怪故事兴趣浓厚,从22岁开始搭茶棚听故事写书,这对于少年成名的读书人而言肯定是不务正业的营生,但是蒲松龄一做十几年,并且平安喜乐的活到了75岁。由此可见,他家境殷实、乐观开朗,并非愤愤不平,而是真的热爱记录这些有趣的奇异故事,就像我们爱画画、爱跳舞,爱之终身一样。

世人眼中狐狸精

近日夜读《聊斋》,经常发觉先生的可爱,因为书中时多见诙谐幽默之处,不免失声。

这里拣选几篇有趣故事,与君同乐。

《种梨》。讲的是一个卖梨人不肯施舍香梨给一个道士,后道士于集市种梨、结实,以障眼法将其所卖之梨分增满街看客的故事。每读到大家分梨后一哄而散,而“道士作法时,乡人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此种懵逼情态,真让人哭笑不得。其实,以道士本事,他原可做得更绝些,可是,他此种作为却更像一个恶作剧或者扮的一个*脸,幽幽一默耳。

《地震》。先生于康熙七年亲历地震,震后自然是房屋垮塌,儿啼女号,而更意外的是,“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竟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面又附带一个女子狼口救子后“未着寸缕”与人“指天画地”的趣事。如果那时也有自媒体,这些也都会成为热点吧,标题可取“劫后余生,坦诚相见”。

《伏狐》。这个故事多少有些少儿不宜了,看官们可先行准备好了。讲的是某太史被狐妖魅惑,身体越来越差,为了摆脱纠缠躲会老家,结果狐妖又跟来了,后来遇到一个医生给出降伏狐狸的良药——房事药!结果吃了此药,“入与狐交,锐不可当”,最后狐狸求饶不脱,不多时就现出原形死了!哈哈哈,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你以为先生只会写“娇娜”“莲香”?才不是呢,人家会写的故事多着呢。傲娇表情,自行脑补。

《镜听》。这既是一个家庭故事,又是一个社会故事。说的是姓郑的一户人家,有两兄弟,因为大儿子科举早中,父母偏爱大儿子夫妇,二儿媳妇时常不平。这天天气正热,又逢科试大比捷报登门,先传来大儿子的好消息,婆婆让大媳妇不必在厨房受热,说“汝可凉凉去”。二媳妇正气愤难当,独自哭着做饭,接着又传来二儿子的好消息,二媳妇听了,大摔擀面杖而去,说道:“侬也凉凉去。”此中情态多么生动活泼,可叹可笑。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原来古代女性并不都是低眉顺眼、贤良淑德之辈,也有这种摔杖而去的暴脾气,顿觉可亲可爱。

《杨千总》。这个故事非常短,写的是毕公去洮岷赴任备兵官职,有一个姓杨的千总来迎接,路上遇到一个人在路边大便,杨千总要举箭射他,毕公阻止,杨千总为惩戒他无礼,对他喊话:“遗屙者!奉赠一股会稽籐簪绾髻子。”说完一箭射中对方的发髻,吓得他尿得满地逃跑了!读来真是令人捧腹,这个艺高胆大的杨千总何其幽默,明明是射箭惩戒却说是送他一只籐簪子绾头发。对方窘态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寥寥数语,实在是妙趣横生。

其余,如《骂鸭》、《盗户》、《单父宰》等也都让人笑出鹅叫,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翻阅,如有所得,欢迎探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我看其趣,你见其悲,无谓高低,只言心声。

最后想说一句:泱泱八股千篇一律,异史趣言万里挑一。明天我们接着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