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先生》话“聊斋”
梦是希望树,梦是雾中花,人活百岁,半生是梦——作为著名导演张子恩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聊斋先生》,最初对我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新鲜于剧情的神话色彩之中。但如今再看这部剧,半梦半醒的蒲松龄徘徊于亦幻亦真的现实与梦境之间,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作者以超然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压迫。
整部剧以蒲松龄的苦乐人生为纵轴线,以精神生活为横向铺垫,将家中贤妻与梦中情人交替其中,大千世界各色人等与*狐灵界一一摄入,百态神韵,个性鲜明。
若说印象较为深刻的片段,那便莫过于蒲松龄豪放不羁、愤世嫉俗的名言:“要说我想考举做官,是想改变这个时势;要是我不想考取做官,为的是唾弃这个时势。”蒲先生的这句话相对来说是比较触动我的,因为除了欣赏他那爱憎分明的个性之外,更多还是感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怆。
话“聊斋”
笑看喧嚣尘世,独步幻海迷梦;长梦终会惊醒,人间春意正浓——在剧中,曾记得有一集*狐久仰蒲松龄大名,说蒲先生是世上最亲近我们*狐之人,可谓狐仙居士,*怪之交。还说蒲先生在旷野之上大喊,说*狐有何可怕,只要狐*没有害人之心,哪来的可恶,世上真正不如狐*的人还少吗?蒲松龄之言令*狐唏嘘之外,更多的还有感动。正如中国近代学者郭沫若对蒲松龄曾有过的评价“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直到71岁才成为岁贡生的蒲松龄说道:“无奈聊以自娱,免虑化瘀解闷,借笔悠思。矛归矛,盾归盾,聊归聊,去归去。”同乡好友王士祯也曾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唱诗”……
《聊斋志异》简介
人生坎坷苦作甜,星移斗转幻亦真——借古喻今,《聊斋志异》虽是以*怪乱力为依托,但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从古至今仍然令读者叹为观止。它不仅通过狐仙,*怪,山禽等揭露了官场黑暗,人性的诡辩等,而且它还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话“聊斋”致敬“国学”
蒲松龄能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当之无愧的。同样,《聊斋志异》也注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典传世之作。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生活的美好则需要文化的滋养。于传统文化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于古典艺术中体察均衡细致的和谐与规律……当传统文化照进当代生活,致敬则是对先辈原创作品的赞扬和褒奖。
“亦幻亦真”致聊斋
如果说致敬是以借鉴影视艺术的风格和文本的行为方式,那么致敬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美德,承认并接受致敬,方可证明我们对国学的认可与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