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月说聊斋三生一个三生三世,化干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这次讲个三生三世轮回的故事。主人公是两个人,一个叫兴于唐,另一个佚名,为了方便讲述我们就叫他盛于汉。

先说头一世,话说盛于汉在某县任县令,同时兼做当地乡试的考官。他在审阅考生试卷的时候,阅到了一位叫兴于唐考生,这个兴于唐在当地算个名士,可是却屡试不第,其实兴于唐文章写得很不错,但这次他却又被盛于汉给打压落了榜。兴于唐怀才不遇,居然一气吐血而亡。

兴于唐死后来到地府,他不甘心冤死,于是就拿着他的试卷去阎王那里告盛于汉。他在殿外大吵大嚷,他这一闹,结果引起数千名因同病而死的冤*们的共鸣,于是大家就共同推举兴于唐作他们的首领,一起去阎王处告状。

大家知道,天上玉帝负责,地上皇帝负责,这个地下当然就是阎王负责了。阎王接到状纸后就派人把盛于汉从地上提来审问,问他为何打压优秀人才,而选取平庸之辈。盛于汉活得好好的,突然就一命归西来到地下,心里纳闷,阎王一问才知道是给那些没有考中功名的怨*告了,于是就辩解说,自己也只是执行上方主考官的意图,是捧是贬都是上面意思。

于是阎王又捕来主考官。向他转述了盛的辩词。这个主考官也很狡诈,只字不提受贿卖功名之事,辩解说,自己作为主官只是把握大方向,下面即使有好文或者贤才,但分管的考官不推荐,自己又怎么能看得见?

阎王听后说:“这件事你们不能互相推诿,失职的责任你们各有一半,按照律例应受鞭笞之刑。”于是叫差役们对他俩施刑。这兴于唐在阶下看到阎王只是判了二人鞭刑,觉得刑罚太轻,很不满意,便突然大声喊叫,台阶两边的群*也一齐呼应。阎王问他们为什么喊叫,兴于唐高声说:“笞刑太轻,必须挖去他们的双眼,作为对他们不辨文章优劣的报应。”

阎王听罢认为他们的要求太过分,不肯答应,可是群*的呼声越来越高。阎王便说:“他们其实并不是不想选到好文章,只是因为他们才疏学浅,不识好文。”于是作为惩罚,阎王就让手下对盛于汉与主考两人用了重刑。这下群*这才解气,都说今天幸亏有兴先生,我们的愿望终于昭雪了。

第二世:话说这盛于汉受了重刑之后,便被押送去陕西一个平民家里重新投生做了人。一转眼到了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值地方上土匪作乱,盛于汉不幸被贼人裹挟。后来官府派兵围剿盗匪,盛于汉也被官*俘虏,他心想:自己又不是贼寇,提审的时候辩解清楚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可当他被押到大堂上一看,坐在上面审案的县官,也是个二十多岁青年。再仔细打量,居然是前世的冤家兴于唐。盛于汉心里说:“这一下,我可要完了。”果然,可能真是前世孽缘未了,其他被俘的人员全部获释,只有盛于汉被留在最后发落。结果不容他辩解,就被判了斩首示众。

这次的盛于汉可算是冤死,于是一来到阴曹地府,立刻向阎王投状诉讼兴于唐。告他滥杀无辜。可这次阎王并没有立即下令拘捕兴于唐,而是等着他享尽了俸禄的运数。过了三十年,才把他归案。

阎王还算公正,让二人当面对质。判了兴于唐以随意杀人的罪名并罚他转世为畜牲,同时在审查时又发现盛于汉曾经在“地府”这边为报私仇鞭打过兴于唐的父母,于是也判罚他转世为畜。盛于汉恐怕兴于唐来生再进行报复,于是请求阎王让他转生作一只大狗,而让兴于唐转生为小狗。

阎王获准,于是盛于汉转生成一只大*狗,它每天在无所事事在街上觅食。有一天,大*狗正在街上趴着,忽然看到一位从南方来的客商,携带一只的小狗从这里经过,形体跟一只小猫差不多。大狗仔细一看这只小狗,认出来居然是兴于唐变的。想起前世恩怨于是便生报复之心,它认为对方体态弱小,容易对付,于是蹿过去就咬。结果那小狗毫不示弱,两条狗瞬间打在一起,也许还是前世有积怨,结果谁也拉不开,越咬越凶,最后双双丧命。

两狗死后,一起来找阎王评理。他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阎王见到又是这对冤家,叹道“你们两个这样以冤报冤,何时算完?今天我要为你们加以排解,让你们今后好生相处,化干戈为玉帛吧。

于是阎王就大笔一挥,重新判定了两人转世后的命运。决定让兴于唐来世做的盛于汉门婿,让两人成为亲戚好好相处。

第三世:话说盛于汉再次转生到山东庆云县,这次命运一帆风顺,家财万贯,二十八岁乡试中举,后又生了一个娴雅安静,品貌端庄女儿。当地的世宦贵族都争着送聘礼来求婚,但都被盛于汉拒绝。后来,盛于汉偶尔路过临郡,正遇上学使大人为参加官考的生员评定等级,期中考中第一名的正是再次转世的兴于唐。

于是盛于汉便邀请兴于唐到自己住的旅舍相聚,对他热情款待。又向他打听家中的情况,得知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兴于唐。别人不知原因,都认为这是因为盛于汉爱惜人才,而却不知他们之间有多次前世的渊源。

不久,于唐就娶了盛于汉的女儿,夫妻生活恩爱美满。可是这个女婿因为持才自傲,常常对岳父不敬,有时一年到头也不登岳父的家门。而盛于汉今生好似顿悟,并不计较,对女儿女婿非常关心。后来兴于唐屡次考试都遭到失败,始终无法获得功名。而盛于汉不愧前世为官,于是他又多方替兴于唐钻营谋划,打通各种环节,终于打开了兴于唐的仕途之路。从此翁婿之间也前嫌尽释,两人感情融洽,如同父子一般,并被传为佳话。

点评:上面这个故事出自《聊斋志异》卷十《三生》。三生,在佛教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聊斋志异》中名为《三生》的篇目有两篇。这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考官和一个考生因考试结下仇怨,两个人竟用了三生三世来相互报复,最终还是阎王做了和事佬,让他们两人化解了恩怨。

在《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是讽刺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文章,据说作者蒲松龄就是科举的受害者,一辈子都没考中,到65岁他还打算和孙子一起去考场,被夫人拦下了。他在书斋里还挂着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在中国古代,要想出人头地,过科举之一关是唯一的途径,科举中第对一个读书人是多么重要,难怪前文中兴于唐因为科举被废和考官结下了的仇怨,最后经过几世的轮回才得以化解。社会选拔人才应该广开途径,不拘一格,只拘泥于科举,会埋没很多有用之才,造成很多悲剧。

难怪蒲松龄老先生在文末发出如此感叹:“因为一次被黜,仇恨三世不能化解,怨*之深到了如此的程度!阎罗的调解虽然很恰当;然而阶下有这种冤情的人千千万万,如此众多,莫非天下考官的爱婿,都是阴曹地府里那些因被黜而悲呜呼号的冤*吗。”

当然这个三生三世的故事其实并不可信,相信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的毕竟也只是少数人,但个体生命之间互相感应,互为因果,这其中的关系还是复杂微妙,难以预测的。与人为善,劝人向善,不作恶,始终是世上恒久不变的准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