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胭脂想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m.39.net/disease/a_5496807.html

作者:张许文

(一组《胭脂》剧照)

(一)蒲松龄通过《胭脂》想表达什么?

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准备自己的下一部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可能是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件雕塑,当然也包括一篇文章,不管是长书或者短篇,都会首先思考一下这个作品要表达或者展示出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思想内涵。

《胭脂》一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曾被改编成电视剧。

蒲松龄在创作这篇《胭脂》肯定也是一样,写之前,肯定是非常的明确自己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内容和主题思路,也就是常说的创作的目的性。

后人看某位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完全理解了他创作的目的性,才能说是真正的理解了这部作品。就像一部绘画作品,作者是想表达一种忧郁悲伤的感觉,如果读者在观看作品时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觉,只能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看懂这部作品。

蒲翁是文学大家,语言文字的高手,写作技巧是非常高妙的,一般读者有时候是不能只通过他的作品的表面文字而探究他的真实内涵,有时候就像某人送来一个宝珠,装在一个盒子里面,可能因为这个那个盒子太过精美,精美的让人无法释手,以致于接受者根本就看不到或者没时间看那个其实更珍贵的珠子了。

蒲翁的《胭脂》一文就像这个内含宝珠的精美盒子,太多的人只赞叹这个包装盒的完美生动,而对它真正的“内涵”倒往往忽略了。

《胭脂》一文,它的“宝珠”到底是什么?很简单,我认为是给蒲翁的恩师施闰章(号愚山)“涂脂抹粉”,这才是《胭脂》一文的主线或者是说文章的筋骨,除了施公愚山之外的所有人物和情节都是“润色”,都是“装饰”。

本文主要是想探讨一下蒲翁在《胭脂》一文中如何在虚构的人物名字上的“设色”的妙处。

《胭脂》一文有三个官员审案。

(二)无名无姓的糊涂县令丝毫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