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斋之陆判蒲松龄用最荒诞故事,叙中年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蒲松龄不是奇人,但他写的作品却极具奇异色彩,《聊斋志异》中《陆判》这篇小说最具荒诞色彩。

小说是以清朝的科举考试为背景创作的,书生朱尔旦天资愚钝,为人却十分的豪爽,在一次文社好友的聚会中,有人和朱尔旦打了一个*:

“君有豪名,能深夜赴十王殿,负得左廊判官来,众当醵作筵”

陆判是冥间的阴司,长得面目狰狞,绿面赤须,对一般人而言,陆判是让人又敬畏又恐惧的存在,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尔旦兑现了戏言,事后还邀请陆判去家中做客,一起共饮美酒。

大胆之人行大胆之事,朱尔旦邀约,陆判应邀赴会,两人在往来之间结成了莫逆之交。在古代的志怪小说中,人*殊途,朱尔旦和陆判能结交为好友就是一件奇事,而更神奇地在两人结交之后发生的事情。

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读书人终生追求奋斗的目标,朱尔旦也不例外,他虽然读书很勤奋,但本身资质鲁钝,才华有限,屡屡不能中举。陆判看到朱尔旦如此的辛苦,在冥间千万颗“心”中为其找到“佳者一枚”,为朱尔旦实施了“剖腹换肠换心”手术,朱尔旦在意识清醒时见证了这一切。在换心之后,朱尔旦“文思大进,过目不忘”,在秋季考试中夺得魁元一举成名。

朱尔旦在尝到甜头之后并不满足于此,因妻子“下体颇亦不恶,但头面不甚佳丽。”,想让陆判为其换颗“佳丽头面”。陆判没有推辞好友的请求,为朱尔旦的妻子换上了一颗“美人首”。

朱尔旦想为妻子换颗好看的头变得美丽起来,这就是一种奇想,在得知朱尔旦的请求之后,陆判感到“相物难色”,没想到不期而得一美人首,这就是一种奇遇,之后是更为朱妻开展了神奇的换头奇术。

奇想、奇遇、奇书这三者已经很荒诞脱离现实了,没想到之后又经历了因朱妻换头引发的奇案,危难之际陆判让疑案主人公吴侍卿的女儿,也就是朱妻头颅的原主人托梦其父母告知了杀人真凶,这场奇案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陆判》的故事本应就此罢笔了,可能原作者觉得不够过瘾,本就是奇行奇事,又对朱尔旦死后的事情展开了叙述。朱尔旦死后在陆判的帮助下在阴间任职,以**之身亲自教导儿子,在儿子朱玮功成名就之后又对其进行点化。

《陆判》简单来说就讲了两件事,一是*神陆判为书生朱尔旦“剖腹换心”、为朱尔旦的妻子“割头换头”的故事,另一则是朱尔旦死后继续教育儿子、点化儿子的故事。这篇小说极具荒诞之处,是“剖腹换心”和“割头换头”这两个环节,在古代这无疑是天马行空的想法。

每个神奇的故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陆判》这篇小说放到现代,荒诞色彩也就没有那么浓厚了,因为现代医术已经实现了“剖腹换心”,在不久的将来,“割头换头”这种奇术被实现也不是没可能。纵观古史,像蒲松龄笔下的“剖腹换心”“割头换头”小说情节是有渊源的。

“剖腹换心”“换头易容”故事的渊源

在最早的《后汉书·华佗传》中就记录了华佗对病人“剖腹洗肠”的事件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东汉时期,华佗就可以利用高超的医术为病人进行“剖腹洗肠”治病了,在华佗之后,这种开颅治病、剖腹洗肠的技术就失传了。

在华佗之后的“剖腹换心”故事,多带有点荒诞玄幻色彩。

《旧五代史》写了一则王仁裕的故事,王仁裕年少的时候并没有从师学习,二十五岁的时候醒悟才开始学习,一日王仁裕梦见有人剖其肠胃,引来西江水清洗,在清洗的过程中他看到水中的砂石上有篆文,于是一并吞了。醒来之后的王仁裕心意豁然,资性绝高。

王仁裕的剖腹洗肠的故事也极具玄幻色彩,放到现在,这就是一篇现实版的玄幻小说,而在王仁裕之后,《醒世姻缘传》《换心记》等小说中描述了进阶版地“剖腹换心”故事。

《醒世姻缘传》中薛素姐在结婚前夜梦到被换心,醒来之后的薛素姐性情大变,对待丈夫狄希陈如同仇人般,想方设法地折磨狄希陈,狄希陈婚后的生活可谓惨痛无比。

《换心记》中,徽州进士某太翁生下一子,但这孩子十分的愚笨,“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老父亲着实被这蠢孩子气着了,甚至产生了亲手毁灭孩子的想法,奇迹就在这时降生了,某天这蠢孩子做梦,梦里

“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自此之后,蠢孩子变得聪明无比,没几年就考中了进士,《换心记》相比《醒世姻缘传》,其记录了的换心故事更接近蒲松龄笔下《陆判》的故事,有可能这是蒲松龄“剖腹换心”灵感的来源。

古人也有很多奇思妙想,《陆判》故事中阴司陆判为朱尔旦的妻子换取“美人首”,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整容手术,不过这个在操作难度上不是一个系数的。

古代类似“换头”的故事也有不少,在刘义庆的志怪小说《幽明录》中,也出现了“换头”的情节。名为贾弼之的貌美青年,在梦中遇到一个丑陋的人,他告诉贾弼之要与他换头,一开始贾弼之并没有答应,后来经不住那人的再三请求,就在梦中答应了,本来以为这是一场梦,结果贾弼之醒来发现自己容貌大变,周围人都不认识他了。

王晫的《今世说》中也写了一则类似的故事,一个叫周启隽的青年,年过三十二了犹困在童子试。有次和其父亲外出住在南城外仓桥侧,夜里梦见有人给他换了头,梦中被惊醒后周启隽发现自己的头还在,只是过了几日后,他的面部发生了变化

“未几,颧渐高,两颐骨渐丰,须鬑鬑然日益长”。

在古代,这种面相表示这个人特别的聪明,很显然,梦中被换头的周启隽被人改善了天资,后来周启隽又梦到一金甲人“抽所佩刀启周腹,出涤其脏腑而复纳之”。从此后,周启隽是“文学日进,历试两闱皆获售,历官侍讲学士”。

纵观整个古代史,有给人“剖腹换心”“换头易容”想法的古人还是有不少的,无独有偶,《陆判》这篇小说看似荒诞,但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蒲松龄笔下《陆判》荒诞情节,中年人的辛酸史

若是看过古人所写的一些“剖腹换心”“换头易容”的小说,不难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是有现实意义的,他们都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

《搜神后记》中桓温曾经尼姑演示剖腹的场面实则是一种警示,《醒世姻缘传》中薛素姐的遭遇是对现实不满的报复,而《换心记》和《王仁裕传》则是寄托了对自身改变的某种幻想。

在主流故事中,“剖腹换心”“换头易容”情节借机报复和改善机遇是最常见的两种。

《陆判》小说中,陆判为朱尔旦“剖腹换肠换心”实则是无奈之举,以朱尔旦本人的资质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无望的,而朱尔旦本人的遭遇即蒲松龄自己的遭遇,只不是他借着小说的情节将自己的故事讲了出来。

蒲松龄天资聪颖,读书也很勤奋刻苦,十九岁就考取了县府道的秀才,按理说,蒲松龄之后的科举之路应该比较顺利,但事与愿违,现实往往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蒲松龄一生就止步于县府道的秀才。《陆判》中朱尔旦的遭遇与蒲松龄多有相似,《陆判》中写出了蒲松龄未能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原因。

“君福薄,不能大显贵,乡科而已”

蒲松龄将屡试不中的原因归结为了命运,只有改善自身的命运,才会出现奇迹。朱尔旦就是如此,在阴司陆判的帮助下改变了命运,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科举之路,其儿孙更是实现了朱尔旦不曾企及的美梦,也就是蒲松龄的美梦“玮后官至司马....浑仕为总宪,有*声。”

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只能借着小说表达出来。朱尔旦请求为妻子换头易容的想法,在旧时代是每个读书人的浪漫理想,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聪慧美丽的女性,才子配佳人,无疑,这是蒲松龄以及许多读书人都做过的美好幻想,毕竟,“好色是男性的本质”。

在故事的最后,写了朱尔旦死后教育儿子读书,在儿子朱玮官至司马后,又借机点化儿子。朱玮遵从父亲的警示,将父亲留有的佩刀给了朱浑,朱浑后来官至总宪。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免不了望子*这种美好希望,蒲松龄借着朱尔旦说出了自己对儿孙的美好期望,自己不能做到的,希望他们能做到。

蒲松龄笔下的《陆判》看似荒诞,读懂了其实不然,正如《红楼梦》中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