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下了苦功,供路人免 [复制链接]

1#

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一个30多岁的男子在摆茶摊。每当行人路过,男子就会站起来,热情地邀请对方坐下来喝茶休息。让路人更高兴的是,他们只管喝茶聊天,男子从不会收取茶钱。

摆茶摊的年轻人每天早在鸡打过鸣之后,就早早地来到大树下摆起了茶摊。他穿一身粗布短衫,在地下铺了一张芦席,身边放着一个装满了浓茶的大缸。那缸口有大海碗口般大,旁边还有两个浅口箩筐,一个里面放着粗瓷大碗,另外一个里面放着一大包当地出产的上好烟丝。

说来很是奇怪,年轻人这么早摆好了茶摊,并不是为了做生意收茶钱烟钱,除了方便路人喝茶休息外,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请喝茶人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年轻人的茶摊歇脚聊天,同时也说说自己所见所闻的夺闻民事。而摆茶摊的年轻人也听得乐此不疲,见讲说的人讲得口渴了,他就会马上献上一碗茶,让讲说的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年轻人热情和恭敬的样子,生怕讲说人没有讲完就走了。

一天,有一位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来到了年轻人的茶摊前。年轻人一见,赶紧起身请老人坐下,并马上给老人端茶敬烟。旁边闲着喝茶的人见年轻人如此恭敬,暗笑年轻人的大可不必这样。可是,当老人一开口讲话,就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人说了一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大家伙听得都很入迷。等老人讲完了,许多人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早回过神的那些人这才知道,这位驼背老人见多识广。

摆茶摊的年轻人听得更是认真入神,还不时在心里默记什么。等到晚上收了茶摊,年轻人回到家里后,就着微弱的灯光,写出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

又有一天,一个背着包袱的中年人见尘仆仆赶路时要路过茶摊。摆茶摊的年轻人看中年人一头汗水,就请他坐下来歇息并端上了茶,还笑着对赶路的人说:“你喝茶歇息着时,给我讲故事吧。”

中年人喝了一口茶,又点了一锅烟,吐着烟圈,坐着说:“那我就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中年人讲的故事是:“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随后,中年人哈哈大笑起来。

摆茶摊的年轻人一听也跟着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摆茶摊的年轻人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

年轻人在村口大路旁摆设茶摊,免费供路人歇脚喝茶聊天,在闲聊中,他就收集到了许多“奇闻异事”。摆茶摊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一篇一篇地收集,然后一篇一篇地写出来,日积月累,许多日子后,他终于写出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这个摆免费茶摊的人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

0,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篇。如果您喜欢看《聊斋志异》,就点击上面的链接,可以了解并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