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要比刀郎歌词里更精 [复制链接]

1#

自从刀郎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发布,立时引起歌迷们的哄抢。尤其是其中的《罗刹海市》,更是让无数网友共情,大家听的已经不是歌,而是歌词里抨击的社会现状。以丑为美、圈子文化,指鹿为马、蝇营狗苟,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刀郎的《罗刹海市》爆红,顺便也带火了原著作者蒲松龄,真实的《罗刹海市》与歌词又有什么不同呢?

罗刹与海市,是两个地方

不读蒲松龄的原著,不知道“罗刹海市”其实是两个地名。在《聊斋志异》的《罗刹海市》篇里,主人公马骥到过两个国度,一个是罗刹国,一个就是龙的国度。而罗刹国与龙的国度,以海市为衔接,在海市马骥见到了“东洋三世子”。两人骑马同行,马跃海水,龙宫尽见。在罗刹国和龙的国度里,马骥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

如果说罗刹国是以丑为美、颠倒黑白,那么龙的国度就是政治清明、重用贤才。在罗刹国里,本来的“美丰姿、少倜傥”成为缺点,罗刹国人皆以为他是妖怪。直到马骥“以煤涂面作张飞”,才获得大家的认可。这个国家所重视的,“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因此,相国是“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正对应歌词里的“两耳傍肩三孔鼻”。

到了龙的国度里,会写文章的马骥以一篇《海市赋》,赢得龙王的赞许。不仅给他足够的尊重,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拜为驸马的马骥,享受着荣华富贵。不仅抱得美人归,而且受到整个龙族的尊重。在龙的国度因才学被重视,这正是蒲松龄理想当中的世界。

马骥美丰姿,也难逃世俗

来自中原的马骥,从小读书学习,十四岁就考取了秀才。然而,商贾出身的他,免不了要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尤其是那句,“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读书有什么用?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还不如跟着老父亲从商。就这样,悻悻之余的马骥,只能弃学从商,也正是在一次海外经商中,发生了接下来的奇闻异事。

从小跟着戏班子演出,有“俊人”之称的马骥,却要在罗刹国里强行扮丑。是非颠倒、美丑不分的国度,马骥也不能逃脱世俗的眼光。为了得到国王的接见,马骥以煤粉敷面后,“主人以为美”,就得到了引荐。本来应该作为奇技淫巧的歌舞,竟然成了座上宾的试金石。一曲《弋阳曲》后,满座宾朋无不倾倒;用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后,马骥就被国王封为下大夫。

罗刹国里的待遇,好像确实印证了父亲所言,读书无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好在马骥没有一步步滑向更深。扮丑的马骥可以一时受宠,然而时间长了还是被大家发现。在罗刹国逐渐被孤立的马骥,寻找机会向国王提出请辞、休假,最终得以回到山村,在这里村民向马骥讲述了四海鲛人买卖珠宝的海市,由此重新开启新的旅程。

聊斋多讥讽,郁郁不得志

尽管罗刹国与龙的国度都是虚构的,但是表达了蒲松龄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点与刀郎的出发点是契合的。有人说刀郎是在暗讽那几个歌手,这就有点小肚鸡肠,他的目标应该是抨击整个社会的不良问题。就如同歌词里说的那样,“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罗刹国里注重形貌,而忽视文章才学。不仅是三百多年前蒲松龄的担忧,也是当今现实世界的现状。娱乐圈先看脸,奶油小生、阴柔之风,流量经济、饭圈文化。真正有才学的人,只能被埋没。在以丑为美的圈子里,哪怕你出淤泥而不染,也要被逐出圈子之外。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圈,而是在任何职场和名利场。

当年屡试不弟的蒲松龄,也有一个弃儒经商的父亲,只不过他始终没能在科举上有突破。郁郁不得志的蒲松龄,转而将笔锋诉诸于花妖狐鬼,用小说来讽刺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罗刹海市》只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作品,马骥在罗刹国和龙的国度两种遭遇,让人不禁感叹,“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后记

刀郎一首《罗刹海市》,引得中国的百花齐放。曲剧、豫剧、京剧、秦腔、花鼓、越调,各种版本的《罗刹海市》热闹非凡;沉寂于书架,早已落了灰尘的《聊斋志异》,也被世人重新拾起。那罗刹国里的黑白颠倒,丑恶不分,在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