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国后,为何要删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 [复制链接]

1#
翔景七草白斑净抑菌喷剂 https://m.39.net/cm/a_c3ncnvh.html
文/格子道历史“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评价,揭露出《聊斋志异》奇人异事背后的秘密。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曾在中华大地响彻一时,尤其是它里边鬼怪陆离的神话故事,让人既敬畏又向往。对于《聊斋志异》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了解,却不知道《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曾与四大名著位列中国六大名著。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可以说《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同四大名著并驾齐驱。可是等到建国以后,这两者却被删除,昔日闻名全国的六大名著却只剩四大名著。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删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大名著呢?其实,这两者之所以被删除与它们本身无关,而与它们所揭露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事实上,正是因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不适合新中国的发展需要。一、《聊斋志异》被删除原因1、《聊斋志异》过于不切实际,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和侥幸心理看过《聊斋志异》的朋友,都非常清楚聊斋的内容,其中,多数表达的是很多底层群众,受尽委屈,最后只能依靠鬼怪的帮助而翻身报仇。与此同时,《聊斋志异》里也有很多不平等的爱情,男女双方身份差距很大,也有人鬼殊途的例子,这份感情刚开始的很好,但是不得善终。还有就是《聊斋志异》中的剧情,多数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众,他们惨遭压迫,却只能依靠鬼怪来与恶势力相斗。虽然恶势力暂时被打败了,但终究只是暂时的,那些帮助底层群众的鬼怪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再者就是《聊斋志异》中的恐怖画面和神鬼妖魔,已经不符合新中国发展需要。《聊斋志异》里的神鬼妖魔多为嫉恶如仇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反映社会现实,并用自己的力量与社会作斗争。虽然他们的斗争精神是值得表扬的,但是他们极端的斗争方式却是非常不可取的。2、《聊斋志异》中的正能量太少熟悉《聊斋志异》的人都清楚,它主要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一种非常夸张的手法,让人有一种速成的感觉。正如其中剧情一样,一个穷人通过神鬼的帮助,迅速获得巨额财富,虽然这个人因为得到财富而改变了命运,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因为他的暴富而遭殃。这样的情节看多以后,会对民众心里造成影响,长此以往下去,民众会期盼聊斋中的“好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全国各地都是拥有这样负能量的民众,是非常不利于新中国发展的。所以,我国才会将《聊斋志异》从名著之中移除出去。3、《聊斋志异》神鬼说法太过严重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肆宣传无神论,对于所谓的鬼神之说,我们也只是听听,对其常怀敬畏之心。而书中的鬼神之说过于严重,几乎每一章的神鬼都是主角,让人觉得神鬼就是人类命运的主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提倡一切靠自己,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聊斋志异》中所表达的神鬼之论对于中国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影响民众正确的世界观。综上所述,《聊斋志异》被删除出去的主要原因则是书中神鬼有关的故事情节太过先入为主,不适合新中国的发展需要。对此,新中国只能将其删除,但不禁止有兴趣的民众观看,毕竟《聊斋志异》的情节也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二、《儒林外史》被删除的原因《儒林外史》一书,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深意同《聊斋志异》完全不同,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学子通过寒窗苦读获得功名的事情,如范进中举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或许在某个时代,《儒林外史》可以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激励世人前进,但在当今社会,《儒林外史》所表达的精神和文化应当丢弃。《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像范进一样的莘莘学子,他们倾家荡产,寒窗苦读十年,但很难获得功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打击,他们方才有可能获得功名,但也有人一辈子都没有功名。在当时的世界里,穷极一生却没有功名的人比比皆是,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却也是世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众所周知,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选拔制度,对于寒门子弟而言,通过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乎,无数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努力,只求能够金榜题名。但在当时,求取功名的人犹如千军万马,而功名却只有那寥寥几个,如此一来,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要知道,古代时候的科举比如今的高考竞争还要激烈,而《儒林外史》格外放大科举考试的弊端,将科举竞争激烈和富家子弟买官无限放大,在书里,主要讲述的也是天下学子多种多样的入仕途径。其中,虽然有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所讲的绝大多数都是当时选拔人才制度的弊端。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述的是范进通过多年努力,始终没有考取功名。后来,范进还是在一位考官的“施舍”下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功名。范进如愿高中以后,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范进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接着就是范进高兴的发疯。对于发疯的范进,同乡之人也是没有下限的迎合奉承。可以说,范进通过多年努力而获得功名是好事情,但《儒林外史》所用的手段和所表达的意思则有些直击心灵。范进中举乃至于发疯发狂,直接揭露出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和现实。其次,范进中举后同乡之人发生翻天覆地的表现,这些人前后巨大的反差也在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巨大影响。这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是非常消极的,完全不利于社会发展。客观的说,《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现实,不适合新中国的发展需要,过多的宣传提倡书中精神,不利于新中国青年的成长。结语:或许在此之前,很多人不知道《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竟然和四大名著齐名。如今,我国提倡学习四大名著,而忽略这“两大名著”,其实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的说,《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不适合于新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在刚建国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而不是没有希望的黑暗现实。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两本书所描绘的内容,包含太多的消极意义,虽然它们也是古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但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把这些当做闲书来看,但不能把它们当做精神食粮来补充。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书所指的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书,而不是任何书籍。对于传统书籍的选择,我们也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虽然《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中也有能够被称之为精华的部分,但事实证明其绝大部分已经不适合现代社发展,也就是说,它们被剔除出名著之外也是历必然。对此,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参考资料:《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