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劳山道士讽刺佳作有何艺术 [复制链接]

1#
今天聊聊《劳山道士》。凡是读过《聊斋志异》的人,谁也不会忘记《劳山道士》这篇讽刺佳作。这不足千字的小故事、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除了故事本身的积极、健康启人深思的思想性之外,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作短篇之法,不外婉而成章;作长篇之法.不外尽而不汗.”《劳山道士》故事情节虽较单纯,但却写得婉而成章,腾娜跌宕,没有二处是平平板板地向前发展的。先是王七兴冲冲前往学道,但道士恐其倪娇惰不能作苦,对他并不欢迎,王七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之”,后随众采樵,不堪其苦,而“阴有归志”。接着又是一转,王见师傅能剪纸作月,招致嫦娥等,而又“归念遂息”了.但过了一月,又不堪其苦,向师傅告辞,然后才进入了“学道”的情节,学了“穿墙术”,他又是“大喜”,又是“入谢”,结果呢?穿墙不成,碰了个头青脸肿,他对师傅的“喜”、“谢”又变成破口大骂了。文章不长,故事也不算复杂,却是这样的峰回路转、三曲九折,不像那直来直去的平庸之作,看头知尾,一览无余。作者善于动用这种委曲多变的“转笔”,使得“事则反覆离奇,文则纵横诡变”。描写对象即使像园林中的如拳之山,广不盈尺之池,也能给人以峻峭无穷或豁然开朗之感。但他这种“转笔”,不仅转得奇特,饶有情趣,而且转得自然、流畅。如写王七“阴有归志”到“归念遂息”,就是通过席筵上师傅作法,暗合了他为享受而学道的目的,他这样一个“娇惰不能作苦”者,以为“苦”中有福、有乐、自然就“归念遂息”了。使人感到这样的转折有水到集成,瓜熟蒂落之势。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写剪纸作月,嫦娥歌舞等,是旁生枝节吗?不,这也是为塑造王七的形象.深化主题服务的。面对着一壶酒,王七心想,这哪够七八个人喝的,就争先恐后地往自己碗里倒,表现了他的自私.见师傅有术.美酒喝之不尽,美女召之即来,就打算再忍耐一下,显示了他学道的日的就是为了享受。清人冯镇峦评王七要学“穿墙术”时说:“壁墙能入,奸盗可为!”作者虽未点明他学此术是为做奸盗,但却通过暗示透露了他学道是心志不诚,存心不良的。“席筵”一节乍看没把主要笔里放在王七身上,但喧宾并未夺主,这些奇诡的情节对于展示王七的心理.揭示作品的主题很有帮助的。同时还令人时有柳暗花明、耳目一新之感。《劳山道士》的情节虽曲折多变,但并不庞杂零乱,一环是一环,而又环环相扣,犹如九级宝塔,层阶明晰而又共为一体。整个故事如此,每一小部分也是这样.如“席筵”一节,先因无灯烛而剪纸作月,月明辉室,这就有了一个明亮的环境,为下面作戏准备下了一个好的演出场所,接着三个小节分别冠以“一客曰”、“一客曰”、“又一客曰”,引出诸徒痛饮,嫦娥光临,移月入席三个小故事,一个比一个令人惊奇,各自独立而又共同组成那热闹的场面。王七始见老道,老道言其“娇情”后王七告辞欲归,老道以“我固谓不能作苦”相呼应。再如“授术”一节,王七念了咒诀,面墙“从容入,及墙而阻”,师傅要他“俯首骤入,勿遗巡!”这就为他后面“头触硬壁,蓦然而路”、“额上坟起如巨卵”,伏设下了充足的前提。如像前次“从容入”,即使“入”不进去,也不会碰得那么重。铸雪斋抄本无“王而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等二十余字,就不如有这段文字更显得富有变化而又真实可信。这样委曲多变的笔法还表现在各种手法的参差并用上。如作者详写筵席盛况,详写初见和辞别师傅之时,而略写“随众采樵”等活动;明写师傅在筵席上的法木,暗写老道有“穿墙术”(从王七口中说出)。详略适当、明暗得体.使得故事曲折离奇,变化诡满而又层次.井然.回波圆转.“室雅何须大,径曲境自幽”信故!《劳山道士》就是有这样的艺术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