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聊斋志异,学为人处世之道,2个方法 [复制链接]

1#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于《聊斋志异》的评价。年少时初读《聊斋》,只是被它里面的奇闻异事所吸引,不明白为何郭沫若会对此书有这样的评价?等到长大后,再次翻看才懂得了郭老先生这句话的含义。原来这里面,讲的全是人性的弱点!

郭沫若

祸从口出

首先蒲松龄先生,通过这本书。所传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祸从口出。在书中有一个叫做《辛十四娘》的单元,就形象的向我们展现了祸从口出的危害。

故事发生在河北广平,当地有一个风流倜傥的书生,他姓冯,人们都称呼他为冯生。有一天冯生外出游玩,偶遇到一狐妖化身的妙龄女子。冯生对他一见钟情。在外祖母的帮助下,与该女子喜结良缘。后来到了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冯生和同乡一个姓楚的富家公子,一同报考了殿试。等到考完试,殿试结果公布后,他大为吃惊。这个平日里草包一个的富家公子,竟然考上了状元之位。而自己饱读诗书,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才不过位列榜眼而已。于是冯生回到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就在这时,那个楚公子,偏偏又来火上浇油,邀请他前去参加庆功宴。冯生不想拒绝这个邀约,但一旁的妻子十四娘却说:“楚公子现在毕竟是新科状元。你如果对他爽约,与他心生间隙。日后在朝堂上,他难免会刁难你”,冯生听后只好乖乖前去。等到了楚府,冯生看见那些朝堂上的官员,对着楚公子阿谀奉承。他顿时心又不甘,气打一处来,一个人坐在那里喝闷酒。

就在这时楚公子走了过来对他说:“冯兄你帮我看看我考试的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咱俩从小一起长大,关系亲近。我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时冯生酒劲正在头上,拿过文章大致的瞄了一眼。对其破口大骂:“文章狗屁不通,观点还自相矛盾,就这样的文章凭什么你能当状元。”随即他更是对着满堂的宾客说道:“就这样的文章,他能高中还不是家里面有权势吗!”此刻满堂的宾客张口结舌、大为吃惊,没有一个人敢应和。而楚公子早已面如土色,内心一万个愤怒,在那里强颜欢笑的打圆场。事后楚公子随便找了个借口,又把冯生约到了府中,好报当日侮辱之仇。只见他把冯生灌醉,命人扶到后房。又抬来前一天晚上被夫人误杀的侍女,使其放到一块。等到第二天冯生酒醒,看到眼前的一切,立马惊慌失色大喊救命。但令他没料到的是楚公子非但没救他,还诬陷他杀了侍女。就这样冯生屈打成招,被施以绞刑。最后幸得其夫人,狐妖辛十四娘所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处处谨慎。千万不能为逞一时之气,而口不择言。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辛十四娘

没有主见

其次蒲松龄第二个想传达的观点,就是人们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从众,没有自己的主见。像是书中《野狗》这个单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清朝初年,一个名叫李成龙的乡下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家乡跑了出来。正当他赶路的时候,偶遇到一官兵。他害怕被官兵抓走,于是躲到旁边的死人堆里。官兵见没什么动静,于是径直走开。李成龙此时正打算出去,继续赶路。却听到了旁边好像有人说话,好像是说什么野狗子要过来了。李成龙听后慌忙把脑袋藏在死人堆里。但是野狗子似乎看上了他似的,一直追着他。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拿起身旁的大石头,朝着野狗子砸去。顿时把那野狗子疼的嗷嗷乱叫,慌忙离去。他也因此捡了一条命。

其实这个故事,蒲松龄是在讽刺拥有从众心理的芸芸众生。在生活中我们就像故事里的尸体一样,遇到事情惊慌失措,从来不想解决的方法。而这样的人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困难所打趴下。

《野狗》

结语:

总之《聊斋志异》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全是玄幻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讽刺芸芸众生,和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聊斋志异》

所以你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麻烦,看一看它相信你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