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3聊斋志异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9076167.html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从年少时就“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到后来又热衷于把这些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当成素材,写成狐鬼故事。同大多数的有志青年一样,蒲松龄也曾想过发奋读书,依靠参加科举考试,谋得功名,然后顺理成章地走入仕途。可能由于屡试不第,对他打击不小。不过一天到晚的写神弄鬼,毕竟有点不务正业,这在当时的社会不被理解也属情理之中。

然而蒲松龄就是蒲松龄,他顶住了压力,没有向社会偏见低头,毅然决然地坚持写作。终于在他40岁的时候,将零散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bo),但在观念和做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前人写鬼是宁信其有,动辄骇人听闻,无不离经叛道。蒲松龄却生生把鬼神带到了人间。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借鬼神言志,针砭现实,抒发忧愤,有失就有得,好心有好报。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广受周围人的好评,竞相传抄。待公开发表后,一时风行天下,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创作高峰。20世纪以后,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聊斋志异》还走向了世界,现在已有日、韩等东南亚,欧美近20余种语言的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渔洋还专门为《聊斋志异》赋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诗的意思是说,蒲松龄写的花妖狐怪,根本不存在,暂且“姑妄言之姑听之”。故事基本来源于豆棚瓜架之下。估计作者是厌倦了写人,因为有时候人真的没有花妖狐怪更可爱。

郭沫若先生在年专门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题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王渔洋和蒲松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尽管王渔洋独步诗坛,被康熙授予“一代正宗”,官至刑部尚书,地位显赫;蒲松龄则籍籍无名生活潦倒。二人一个在朝廷当官,一个于乡间为民,地位天差地别。但王渔洋一直很赏识蒲松龄的道德学问,靠着自己在政界以及文化界的影响力给予了自己的这位老乡最大的帮助。《聊斋志异》这部文学巨著最终走向成功的背后,有王渔洋的功劳。事要成,人要富;名师指路,贵人相助。那么王渔洋就是蒲松龄最大的贵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