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志异之外的家长里短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http://m.39.net/pf/a_5270056.html
点击上方“蓝字”带你去看小星星

——从《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说起

春节假期的时候,翻检旧书,找到多年前的一本《聊斋志异》,就写一个《聊斋志异》里的小故事。

聊斋现在已经变成*故事的代名词了,蔡明大姐还说过“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呀”。

但事实上,“聊斋”只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表明书里的很多故事来自于民间聊天式的口口相传,真正体现书的特色的,是《聊斋志异》里的“异”字,“异”可泛指一切反常的现象与事物或依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也可特指清代以前的历代志怪小说中出现的神、魔、妖、怪、仙、精、魅等有灵之物。《四库全书总目》将笔记小说分为三种,“异闻”即为其中一种。

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多篇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中央电视台曾将《聊斋志异》中的《陆判》、《贾凤雉》、《婴宁》等多篇改编为电视剧,近年小品表演中常用来渲染恐怖气氛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就出自这个电视剧。

香港电影《倩女幽*》、《画皮》、《胭脂》也均取材自《聊斋志异》,而且象《聂小倩》、《画皮》等故事还被多次改编。由此可见,“志异”这类题材的受欢迎程度。但其实,《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不为大家所熟知的小故事。比如下边这篇《镜听》。

山东青州有一户姓郑的人家,家里有两兄弟,都是秀才。但哥哥大郑的学问好,大家觉得大郑更容易考中举人,所以父母非常喜欢他,也因此而喜欢他的媳妇。弟弟二郑读书没有哥哥好,父母不喜欢他,也因此而更不喜欢他的媳妇。父母对待二媳妇和大媳妇在礼节上也从不平等看待。二媳妇为此也经常埋怨二郑不努力,使自己也被公婆轻视。

某年要举行乡试,二媳妇望夫成名心切,想起用镜子占卜的习俗,(镜听:就是对着镜子祷告,把自己想要知道结果的事说出来,然后抱着镜子走出门,按听到人说的第一句话来预测自己心中所想之事的结果),于是除夕夜对着镜子祷告后到外边听别人说话,正好有两个人刚刚早起,在路上互相推来推去嬉戏,其中一个人说:“你也凉快凉快去吧!”二媳妇回到家里,想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是凶是吉,慢慢也就忘记了。

乡试出榜的那天,天气很热,两个媳妇都在厨房里给地里干活的人做饭,厨房里很热,做饭的人更是大汗淋漓,十分难受。忽然有人来家中报喜,说大郑考中了举人。婆婆于是进厨房大声对大媳妇说:“你男人中举人了!你出去凉快凉快吧。”二媳妇非常气愤又很悲伤,但没有办法,只好一边哭一边继续做饭。过了一会,又有人来报喜,说二郑也考中举人了。二媳妇没等婆婆说话就把擀面杖一扔,站起来说:“我也出去凉快凉快。”

这个小故事,与《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相比,没有浓厚的“志怪”色彩,倒象是一幅世俗的风情画,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这个故事与《聊斋志异》的其他故事相比,从内容本身来讲,修饰加工的痕迹更少,更能体现民间传说的特色。文中镜听这种古老的占卜方式,起码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在北方乡村还有所耳闻,偶然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时,还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开,所以,想象一下,在多年前的山东乡间,也许,这个故事就真实的发生过,或者象“大树下边砸铁锅”一样,流传在某一家族的集体记忆中。

大人物的人生记载于史书中,恢宏但是沉重,而小人物的人生却只能因其“异”才能通过岁月穿梭缝隙间的乡间笑谈而流传,带着一点荒诞不经,一点戏谑、却也透着一丝轻快,想想,那个九月酷暑,在灼热的锅灶间忙碌的妇人,听到丈夫中举的一霎那,“力掷饼杖”,也许,故事就是这个妇人所讲吧。

END

注:图片源于网络

有趣的灵*在等你快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