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汉诗middot长诗大展马累 [复制链接]

1#
个人简介:马累,原名张东,上世纪70年代生于山东淄博,中国七十年代后代表诗人。曾获“诗神”诗歌奖、《人民文学》“青春中国”诗歌奖,“红高粱”诗歌奖,山东文学奖等。参加第27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三部。创作说明:长诗《聊斋手记》的写作初衷源于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致敬。蒲松龄生于淄博,笔者也是生于淄博,对于故乡这位伟大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直崇敬有加。几十年来,对《聊斋志异》的阅读,一直催生着想写一写的念头。但怎么写,写什么才能不落俗套一直困扰着我。在不断的阅读中,我试图让自己更接近蒲松龄的内心,而不是局限于那些志异故事。因为一旦处理不好,极可能落入复写那些志异故事的俗套。久而久之,我决定借鉴“聊斋”这个大而无当的载体,写一写自己的思想。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意义何在,但总该是有益的尝试,尤其对我自身而言。聊斋手记

1、在先生故居

堂屋狭窄如灵*,刚好

安放四百九十一篇志异文章。

二零一三年的端午,阴雨。

我再次来到先生故居。

院子里紫藤漫漶。

四十年了,我终于发现

我想写的诗歌就在

那些披着水珠的藤叶背后。

它未能使生活更清晰,

相反,它带来了局部的

浑浊与暗。当生活中的美

已经足够之少,而人性

普遍的恶如泥沙般

泛滥。当圣贤乐于庸行,

我方明晓先生绝世挖掘

的意义:大部分时候,

看客就是帮凶。

2、下午

无聊的下午,坐在

蒲松龄故居那眼孤独的

水井边。现代的

紫藤凉廊下有蚂蚁

不停地穿行。

马上就要端午了,气温

变幻如先生笔下的《画皮》,

其中诡异的成分

被一口水井验证着:

浅浅的水面上,晃动着

人世漫长的脸。

如果真有真理,

那先生的孤独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没有,

就让他继续汉语的孤独。

3、端午

在这方庭院里,遇见

日光是好事,可以显形。

遇见月光更是。流水

中有不可言明的

悲欣与煎熬。

今日端午,再陪友人

来临。树影婆娑,

恍惚闪过先生漫长的眼。

如原罪般清晰,

如萤火虫般不可捉摸。

不经历世态,就不配

说出炎凉。青石胡同里,

儿童的拨浪鼓招*般急促。

这让我对生活的

热爱少了些质疑,但仍

不足以全部消除。

紫藤叶厚厚的波浪,以及

紧追碑底的青苔,历史

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如内心的痛苦,总是惊人的

相似。

我曾经肤浅地爱过

他所有的文章,胜过

他虚妄的经历。

我如今严肃地爱,

沉默地爱。我曾经

设计过无数次精致地相遇,

终究都擦身而过。

但有些事情说来就来了。

比如,志异的歧义。

比如,人性的天平。

再比如,道路已在前方

沦陷,我们依然需要

一次奔跑。

4、人间

两个异地口音的游客

在谈论收入,间或

说到“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的琐闻。

一个年迈的老妪目光

呆滞。另外一些孩童欢乐。

他们从堂屋跑到东厢房,

不停地寻找“异史氏”笔下

那只神秘的促织。这些,

都是我恐惧的缘由。

恍惚间,先生栽下的

紫藤只剩下四百九十一片

叶子。众多的游客在

四百九十一篇文章中寻找

他们的替身。

这个上午我有

四百九十一次悲欣

交集的瞬间。

我有要投奔的沸腾的人间。

5、夏天

在这个夏天的后半段,

某种记忆,像狐狸一样

缠绕着我。我过分

纵容了自己的想象,

并深溺其中。

傍晚,乌鸦凌乱的飞行轨迹,

恰似真理的不可捉摸性。

当我苦读《聊斋》,试图

领悟先生四百九十一种形而上学

其中的一种。

仿佛即将来临的秋天

是危险的。这些,先生

早已觉察到。当他

以志异的勇气,写下

这部疑虑之书,晦暗之书。

它所表达的是:

用遗忘,对抗遗忘。

它其次想表达的是:

没有谁的名字能在石碑上不朽,

除了自由的人性。

6、人世

故居院子里有一只

神秘的手推搡着我

恍惚前行。风吹我认命的

脸,也吹被志异的万物。

想到被吹散的时光,

想到不可避免的终老。

所有该来的一切就要来了,

连我们的父母。

我曾经以为他们如真理

取之不尽,但他们的精准在

凋零。像风一样,

遥远,暗示着恭顺与质疑。

动用志异的力量

拼接起一生的琐碎拼图,

约等于此刻眼中突然

涌出的清凉泪水。

先生写了那么多形而上的故事,

却找不到那个形而下的世间。

7、月光

每一次苦读聊斋,

月光传递来清晰的羞耻感。

这书写的

障碍由来已久。

每一次,等待世界

安静下来。那些被浪费的

白昼不足以惜。只是

我究竟配不配拥有这深夜?

这些年,以真理的高度

养成的恒久的失眠,

我想说的是:

尘世中早已被颠倒的镜像,

允许我用词语来扶正。

被尘劳世网遮蔽的,

允许我用诗歌去拭净。

允许我,以“志异”的名义

学会哀悼。

8、傍晚

傍晚,乌鸦穿过

先生故居上空浓重的水汽。

我觉察到它们的戚鸣

与当下的溃败

具有结构上的类似,

各自占据着一半的真理。

在南厢房的老槐树下

坐了很久。在两个词语的悬崖

之间寻求事物的内质。

有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

“志异”的意义。

放弃某个情景的真相,

去追寻事物普遍的真相。

一方面拒绝平庸生活的

腐蚀。另一方面,努力地

将被腐蚀的过程呈现地

更清晰些。

我同时明白的是:

我尚知廉耻,

对暧昧的写作尚存执念。

那悲哀的力量。

9、台风

乌云切入的下午

有蕴意之美。那株巨大的

紫藤,花期已过。

空气中充满原谅的味道。

先生的志异故事大部分

是不见阳光的,正好。

正好是席方平,正好是聂小倩。

但不是不知所终的杜十娘。

正好是雨季。台风在

青岛登陆,距离蒲家庄

二百六十公里,大约。

地狱未空,台风必来。

一直是那株紫藤在

折磨我。一直是某种传承

在毁灭我。

“异史氏”的辩护词如

紫藤的荚果。明日天晴阳晒,

必爆裂。

10、印象

来先生故居多次,

但只有几件东西印象特殊。

一是门前的青石板路。

走过的人越多,就越如

钟声般肃穆,造句般凶险。

第二是堂屋里陈列的

蛙鸣石。像极了灵*的

形状。尚未解决的

问题太多了。多到如先生

晚年常捻的胡须,如

堂几下不朽的阴影。

第三件,朱湘麟的画像。

先生那年大概是七十四岁吧。

短命的朝代,长寿的文人啊!

可谁又能知晓长寿的痛苦?

经历了一个甲子,先生依然

在用眼神拒绝这个聒噪的年代。

身后的风,凌乱、苍白。

仿佛每次对视,他都能从身后

甩出一个轮回的磨盘,

承载着不可挽回的丢失和重。

11、诗歌

只有退回到人性,

或者人性的一部分时,

你才能读懂先生那些简易

字词下深渊般的晦涩。

又或者,生活在现代的

我们,不过是先生写作的

另一部分。如今更像

一个志异的年代。

当我一退再退,我是说:

诗歌,大部分时候

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智识游戏。

它或许能够解决

表层的情感,但更深层次的,

逻辑的,理性的,甚至

是真理的,无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