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斋志异里与新城王家有关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有许多故事取材于民间奇闻异事,蒲松龄把民间传说搜集积累之后,进行加工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聊斋故事。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的齐鲁望族,《聊斋志异》中自然有不少关于新城王家的故事。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一个家族的影响与荣耀却可以窥知一二。

故事一:新城王与敕家里有个姓王的马夫,自幼入崂山学道,久而久之,就不再吃熟食,只吃松子和白石头,浑身长满了毛。过了几年,念及年迈的老母亲,就返回故里,渐渐恢复了吃熟食的习惯,但也喜欢吃石头,只要他拿石头对着太阳看,就能知道石头的酸甜苦辣,吃起石头来更是像吃芋头一样津津有味。母亲去世后,他又回到崂山,至今已过十七八年了。(《龁石》)

故事二:王启后是山西左布*使王象坤的曾孙,一天,他看见一个又胖又黑的妇人走进自己的房间,嬉笑着坐到他的床上,怎么赶都赶不走她,从此之后,不管坐着还是躺着,总能看到那个妇人。妇人见自己不管怎么诱惑都不能使王启后动心,就啪啪扇了他几个耳光,但王启后并没感觉很疼。妇人又揪住王启后的头发,逼他和自己一起上吊,但王启后即便脚不沾地,直挺挺悬在半空,却仍旧不死。从此之后,王启后就患了疯癫病。有一次,他忽然说:“她要和我跳河了!”说完就往河里狂奔,使劲拽才拽住。天天这么折腾,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一天,人们忽然看到一个武士拿着铁锁链,怒气冲冲地进来,对那个妇人呵斥道:“你怎敢欺扰这样朴实忠厚的人!”随后就用铁链套住妇人的脖子,硬把她从窗棂中拉了出去。刚拖到院子里,妇人就变成一个目如闪电、血盆大口的怪物。有人想起城隍庙里的四个泥*中,有一个很像这个怪物。从此王启后的病便好了。(《庙*》)

故事三:有一天,王象乾府中的管家梦见一个人对他说:“你欠我四十千钱,现在应该还我了。”说完便径直朝里屋走去。他一下子醒来,妻子正好生了一个男孩。他知道这孩子是夙孽,就拿出四十千钱单独放在一个房间。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医药费用,都从这四十千里开支。过了三四年,四十千仅剩七百。一天,奶娘抱着孩子在一旁玩耍,管家对孩子说:“四十千快用完了,你该走了。”话刚说完,小孩的脸色就变了,双目圆睁,脖子一扭,气绝而亡。于是就用那剩下的七百钱办了丧事。这件事情,欠债的人可以引以为戒。从前,有一个人老而无子,就询问高僧原因,高僧说:“你不欠别人的债,别人也不欠你的债,怎么会有孩子呢?”所以说,生好孩子是来报恩的,生坏孩子是来讨债的。生不必喜,死不必悲。(《四十千》)

故事四:大司马王象乾在镇守北方边关时,曾经叫匠人铸造了把长杆大刀。刀宽超过一尺,重百钧。每次巡视边防时,就派四个人扛着这把大刀。队伍走到哪,他就把大刀放在那儿的地上,故意让北边的敌兵来拿,他们自然是拿不动的。王司马暗中用桐木照着大刀的样子做了一把木刀,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在刀上贴上银箔,时常骑在马上舞动木刀。北边的各个部落远远瞧见了,没有不吃惊害怕的。王司马又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为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放火烧掉了。王司马又重新插上芦苇,如此连烧了三次之后,他就命人把火药埋在芦苇下面,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爆炸,敌兵死伤惨重。之后,王象乾又像以前那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不敢靠近,从此都对王司马敬若神明。后来王司马告老还乡,边塞上又有敌兵侵犯,朝廷召他再去镇守边塞。王司马这时已经八十三岁了。他极力支撑着病弱的身体进宫向皇帝当面辞行。皇帝劝慰他说:“只是劳你躺着处理边防事务罢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每到一处,就躺在*中的营帐之中。敌兵听说王司马到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装议和,想一探真假,议和时,掀开帘子,见王司马气定神闲躺在床上,就都向着床跪倒拜见,然后惊慌逃走了。(《王司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