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脑洞大开,提醒谨慎阅读!!!
人物档案:
宁采臣,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聂小倩》一篇的男主人公。某日,他借宿浙江金华北郊的一座古寺,先后结识陕西剑客燕赤霞和女*聂小倩。聂小倩被夜叉妖怪驱使害人,但本性善良,不愿助纣为虐。妖怪欲杀害宁采臣,幸在聂小倩和燕赤霞帮助下躲过一劫。宁采臣也助聂小倩逃离魔掌,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宁妻病逝后,宁采臣娶聂小倩作*妻。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聂小倩也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他还纳了一个小妾,小倩和她又各生一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倩女幽*》张国荣饰演宁采臣
《聊斋志异》之《聂小倩》中虽然简单地将宁采臣概括为“浙江人氏”,故事情节围绕宁采臣适赴金华,解装兰若寺后发生的故事展开。闲来无事,通过文中语句描述以及根据史、实的推断,宁采臣是兰溪灵洞一带人士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蒲松龄生活的年代和写作背景,故事应发生在明末或清初金华府举行的秋季乡试期间(会学使案临,宁疑为赴试者,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现在很多的金华当地人认为兰若寺及金华北郊的永福寺,旁边有万福塔,外侧在明清时代就是乱坟丘,那里的女*传说一直在当地延续了几个世纪。而且,现永福寺周边的太平天国侍王府以及金华四中一代当年就是试馆区,是考生应考的重要聚居地。
从文章看,第一次见燕赤侠,燕赤侠说“能甘荒落,旦晚惠教,幸甚!”(向宁请教),以及文章最后写到“后数年,宁果登进士”。那时,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才有一次。所以,宁采臣那时已经是举人甚至可能已经参加过会试。所以,相比于新版《倩女幽*》,老版《倩女幽*》与原著的描述相差较大,一方面,原文中描述的兰若寺“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另一方面,结合文章后面对其家庭的描述,当时的宁采臣在当地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与新版《倩女幽*》较相似,从文章也可以看出,宁采臣选择兰若寺居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中举行乡试,寻房不便以及价格贵,另外他也喜欢安静,当时的人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人讲究。
依据前面两段可以推测宁采臣是趁着乡试期间来金华会金华府各地的读书人士,因城中举行乡试,寻房不便以及价格贵,另外他也喜欢安静,所以选择了寺庙休憩,只是后来发现兰若寺较冷清。
结合地图,在当时,金华府周边有严州府(今建德、桐庐一带)、衢州府、庆州府(今丽水等地)、绍兴府。从文中宁采臣“至北廓,解装兰若,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分析,宁采臣基本来自兰溪县和严州府建德、桐庐一带,而非来自衢州府龙游县一带,尤其是“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也表明了兰溪、建德和桐庐方向到金华一般从北廓进城。稍加分析,来自严州府建德、桐庐一带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从宁采臣到北廓的时间算应该是下午的早些时候,大约两三点,如依据当时交通工具依据步行或公共马车计算和本人对家乡一带的熟悉,建德一带的人到金华一般天未亮出发,天黑到达,单纯步行的话还得是临近诸葛、水亭一带的建德地带才能到达,桐庐一带人士一般要做两日行程,在诸葛至兰溪一带落脚,第二天天黑时到达。
文中最为重要的线索是“宁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一话。宁采臣面对燕赤霞时谎称他妹妹葬在寺院附近,之后带上聂小倩朽骨,用衣布包好,租船回家。这一描述锁定宁采臣为此周边人士,租船回家更是将线索缩小至婺江至兰江区间的沿线,因为婺江与衢江汇合成兰江,之后兰江与富春江汇聚钱塘江入海,从地理上的距离看,宁采臣极有可能是婺江与衢江汇合处东南侧的灵洞一带人士。
虽然文中有直接说兰溪考生,但此考生携仆应考,为有钱家庭人士。当时不比现在,说兰溪人一般较为严格地指县城居民,当前在本人家乡一带还有此明显特征。
推断为本人个人观点,况且宁采臣为小说的虚构人物,但好奇的是蒲松龄为山东人士,是如何听到金华那一带*故事传说的?
此文来源网络,作者不详,擅自转载敬请作者体谅。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是虚构的,人物、史事为杜撰虚构,勿确信。实在佩服原作者的分析造诣,文中所述作为饭后谈资也是甚好的。
兰溪知道兰溪的知道分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