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性格和行为,多少会受影响。所以自己要时时刻刻要自省,因为这个影响是在潜因默化中改变的。
01原文
河间某生,场中积麦穰如丘,家人日取为薪,洞之。有狐居其中,常与主人相见,老翁也。
这个故事发生在河间府,在今天的河北省,现在还是叫这个名字,河间县。
河间县有这么个人,说某生,是个读书人。
这个某生在自己家的场院里,积攒了一大垛麦杆。堆得太多了,象一座山一样。
看来这读书人也是个业余的,平时还是靠种地生活。
这个麦杆,就是庄稼的下脚料,粮食都弄走,剩下的东西。家里人用来冬天烧火,当柴禾用。
这个东西都堆在一起,家里的下人每天就从这抱着去烧火做饭。时间一长,把这个麦杆山掏出一个洞。
也不知道这帮天天抱柴火的用的什么技术,不顺着拿,竟然抱出个洞来。
有了洞,里面就住进了一只狐狸。这狐狸也会找现成的地方,住这里倒是免费,不用花店钱。
狐狸住在这里,经常出来跟人见面,跟这个某生聊天。都知道里面住了个狐狸,可出来见人的时候,那个形象是个老头。是个人的样子。
按说知道这老头是狐狸,人该害怕啊,这里没写,是不是那个时候动物成精的也多,人们习惯了?
现在流传的那句话,说建国以后,不允许成精了。是不是从这儿来的。
02原文
一日,屈主人饮,拱生入洞。生难之,强而后入。入则廊舍华好。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苍皇,不辨中夕。筵罢既出,景物俱杳。
这一天,狐狸来请某生,说要请某生吃饭。某生也不敢不去,就答应了。估计某生心里好奇的成分更大些。
可请他吃饭的地方,在这个洞里。这个某生很难进去啊,毕竟洞很小。不是人进的。
狐狸在后面催他,进吧,肯定能进去。某生就试着,猫着腰往里走。
一进去,里面地方就大了,很豪华,很奢侈,某生看到这个情景很惊讶。
来到人家了,虽说这是自己家的麦杆洞,现在人家住着,客随主便,就坐在那里。
一会儿的功夫,酒菜摆上,酒也都是好酒,很香。某生在狐狸这算是开了眼了,打了半天的牙祭。
在这里哪都好,就一样,看不出现在几点了。那个时候看时间就是看太阳,估摸着几点,在这里没窗户,看不见外面。
就吃吧,吃得差不多了,告知出来,到外面再看,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还是个洞。刚才奢华的那些东西都没了。
03原文
翁每夜往夙归,人莫能迹。问之,则言友朋招饮。生请与俱,翁不可;固请之,翁始诺。挽生臂,疾如乘风,可炊黍时,至一城市。
说完某生,该说这狐狸老头了。
这老头每天晚上都出去,这么大年纪,夜生活还挺丰富。也不知道去哪,谁也不知道,就知道他出去了。
那个时候到点就宵禁,外面有巡街的,看来这巡街的管不了狐狸。
每天晚上出去,某生有时碰上也问,你老半夜出去,干什么去啦。老头就回答说:有朋友请客。
看来真是物以类聚,这是什么朋友,老半夜请客。卖夜宵的。
一回两回的没事,时间长了,某生在家里,到了晚上也没事干,就跟老头说:你再晚上出去玩,能不能带我一起去啊,我在家呆着也挺闷的。
老头面露为难之色,没同意。可架不住某生死乞白咧的,老头也没办法,毕竟白住着人家房子呢,就答应了。
老头挎着某生的胳膊,也不知道怎么着,就走了,跟风一样快。一顿饭的时间,就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
老头这速度,比飞机还快,也不知道人类啥时候能发明这么快的大众交通工具。
04原文
入酒肆,见坐客良多,聚饮颇哗,乃引生登楼上。下视饮者,几案柈餐,可以指数。翁自下楼,任意取案上酒果,抔来供生。筵中人曾莫之禁。
来到一个大酒店,看里面坐着很多人吃饭喝酒,很是热闹。
想来大城市的夜生活,在那个时候就是很繁华的。不亚于现在的夜生活。
老头领着某生上了楼,这还是进了雅座,在楼上往下看,看楼下这些人吃饭,看得特别清楚。
可老头不点菜,就下楼自己拿去,看谁桌上菜好吃,随手就拿,拿上来给某生吃。
老头就这么拿,那些吃着饭的人就没人管他。这个挺奇怪。
就算是剩酒剩菜,也是没吃几口,还都是好东西,这帮人咋就不管这狐狸呢?
05原文
移时,生视一朱衣人前列金橘,命翁取之。翁曰:“此正人,不可近。”生默念:狐与我游,必我邪也。自今以往,我必正!
某生就这样在楼上坐着,老头一趟一趟的来回拿好吃的。这某生也真不客气,也没说替老头拿几趟。合着两人上这吃自助来了。完全自己动手。
就在老头拿东西的期间,某生看见下面坐着的有一个穿红衣服的桌子上,有一盘金桔。
看来吃的也不都是酒菜,也有小水果,真是自助餐。
他看了挺新鲜,想吃这个,告诉老头,去把那个拿过来。
结果老头没去,直接回答他说:不行,穿红衣服的那个人是个正人君子,我不敢靠近他。
这六个字,‘此正人,不可近’,说明了狐狸的身分,也是警醒世人的,要时刻警醒自己,要做正直的人。
某生听了老头这么说,心里暗想:狐狸跟我在一起玩,那我肯定是邪恶的。我怎么变成这样了,看来从今往后,我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看来蒲松龄说这人是生,是读书人,多少还是有点羞耻感的。
06原文
方一注想,觉身不自主,眩堕楼下。饮者大骇,相哗以妖。生仰视,竟非楼,乃梁间耳。
某生刚这么一想,就感觉自己这身体不受自己控制了,脑袋一晕,一下就掉到楼下去了。
下面一大帮喝酒的,忽然看见上面掉下个人来,吓一跳。以为来了妖怪。
某生掉在下面,仰面躺着往上看,哪有楼啊,上面就一个房梁。
这个有意思,就是说,他刚才和狐狸做了梁上君子。
07原文
以实告众。众审其情确,赠而遣之。问其处,乃鱼台,去河间千里云。
某生赶紧解释,说自己不是妖怪。赶紧表明自己的身份,别真让人当妖怪给打死。
大家一问他怎么回事,他一五一十的都说了,大家也就信他,给了他点钱,让他走了。
临走,某生就问,这是哪啊,那时候没导航,得靠问路回家。
人家告诉他,这是鱼台县,离河间有一千里。
这故事挺有意思的,我们细细解读一下。
首先说这个狐狸,来路不明,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住在某生这里了。虽说不是正经房子,可好歹产权是属于某生的。
因为不交房钱,某生和狐狸交了朋友。时不时的,狐狸也请某生吃个饭。
狐狸请他吃饭,从他家的豪华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就是狐狸的一个窝赃的地点。偷来的东西都放这屋里。
某生明知狐狸每天半夜出门,这肯定是干不合法的事,不然不可能每天半夜去干。至于去干什么,后面有交待,就是去拿人家东西吃。
狐狸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劳而获,这可以肯定,就不是个正经人。
这点描写特别有意思,就是说狐狸随便拿别人东西,被拿的人不敢说,也不敢管,装没看见。
这个有点象现在的黑吃黑。你干了坏事,得了钱,被另一个坏人发现了。不说见面分一半,多少要分点的。
狐狸就是这么个角色,而且狐狸很有分寸,总是拿些人家吃剩下的。而且不光拿一个人。
这些做了坏事的坏人,为了少惹麻烦,就当打发要饭的,也没损失什么,也就装看不见,你拿就拿吧,自己吃肉,也得让别人喝点汤,省得坏事。
就算偶尔狐狸拿得多了,那些人也没办法,本来钱财就是做坏事得来的,也就偶尔吃个哑巴亏就算了。
这也是一开始河间的某生想跟狐狸一起出来,狐狸不想带他的原因,多带一个人,多分一份钱。
后来狐狸同意了,可能是觉得,某生知道自己每天半夜出去,也算半个知情人,分点就分点吧,反正也不是经常带他出来,一回两回的也没事。
后来到了地方,某生一开始吃得挺高兴。算是占了点小便宜。为什么一直是狐狸去拿东西,某生不去拿呢。
一是在梁上,某生没这技术,二是狐狸肯定要自己拿,拿多拿少的,剩下才自己觉得没用,分给某生一点,有的吃就行了。
后来看到金桔,某生想要,狐狸说:那人是正人,我不能靠近。
估计是说那个人的钱来得干净吧,得来的不是不义之财,这种钱财不能抢,否则人家会报警的。
狐狸也不惹这麻烦,虽然狐狸能把那东西拿来。可毕竟是有危险的,权衡利弊,狐狸没去拿。为了点营头小利,让人跟自己拼命,傻子才干这样的事。
从这点看,某生也是没出息,下面这么多大鱼大肉的不拿,连这点小金桔也不放过。小市民的贪婪啊。
这个时候,某生警醒了,觉得自己被狐狸带的成了坏人,自己要学好。就在他有这个念头的时候,狐狸不见了,他从上面掉了下来。
当然这点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狐狸知道了他的想法,提前把他从楼上推下去的,趁着乱狐狸就逃跑了。
这也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镜头,做坏事,一旦有风吹草动,都是各自逃跑,而且先把对方推出去。
掉下来的时候,下面坐的大部分都是坏人,在那分赃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大家肯定先是害怕,因为自己的坏事被这个人看见了。
随后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就说掉下来的人是个妖怪,要除掉他。
后来大家一问他怎么回事,他实话实说,那些坏人才知道这根本就是个外行,不是局里的人,应该不会有事。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给了他点钱,就把他打发走了。估计这里也有这些坏人也都知道有狐狸这号人物,给狐狸的小面子吧。
虽说狐狸分过他们的小钱,可好歹也没告发过这帮人。
这也就是个分赃的场合,要是正在做坏事,某生肯定完蛋了。
最后说离家千里之遥,估计也是说狐狸不吃窝边草吧,偷也偷得远远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