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很久没有看电视剧了,我也是一样。自从生活中很久不看电视和电影以后,总感觉失去了某些乐趣,然而最近我读的书又太过于严肃和深刻,抱着大部头经典啃读的乏味和痛苦常让人理性而冷淡,或许应该尝试读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浓厚的书籍来为生活添加另一些色彩。这便是我读《聊斋志异》的缘起。
说起《聊斋》来,大家都并不陌生,都能讲出里面的几个人名来,宁采臣、聂小倩燕赤霞等等。但是我们追问自己有没有读过《聊斋志异》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知道的这些故事,都不过来源于电视剧、电影和现代小说的各种改编情节。为何一部写神仙狐*精魅的故事小说,能够穿越历史的厚墙和时代的沟壑,到今天依然有这样的的生命活力,故事继续被今天的人所改编和传扬?
用这样的分享解读故事的方式,在轻松的散漫的状态下读这本《聊斋志异》,走进这个光怪陆离,妖*精魅横行的世界,本身便是一种精神的放松,细细品味,或许还能有更多有益的启发。
关于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对联作者也是蒲松龄。
他处在社会的底层,整日为工作和生计操劳,生活困窘,内心酸楚,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生活却依然充满信心。心情低落的时候,是能够被这样走心的文字激励到的。
蒲松龄(-)的一生,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是一个失败者,读书屡试不第,一直到72岁时候,才仅仅考取到岁贡生,终身都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是能深刻理解广大底层民众喜好的。这样写出的故事和表达的思想内涵,是能够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自然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聊斋异志的文字
蒲松龄并没有完全放弃掉读书人的清高和雅致,所写的故事和文笔并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看懂,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那个年代,能够识字读书便已经是少部分人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格调是要高于普通的生活的。《聊斋志异》历时四十余年才得以完成,这里面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态度。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至少在今天看来,要流畅读懂上面这段文字,是需要一定的语文古文功底的,聊斋志异的文字简要雅静,典致明快,描写记叙功底很高,寥寥数语便能够描绘一个拨动人心的场面,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来。这在我读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很多时候我都需要借助注解和反复的理解才能体会文中深意。如果直接阅读现在流行的翻译版本的话,也是失去了品味这古文字的乐趣。
神仙妖*精魅与奇人异事异闻
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副是蒲松龄故居的楹联,是郭沫若题写的,已经深刻形象的反应了聊斋异志内容的大要。然而这只是一个结论,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我们并不会满足于仅仅知道这个别人口中说出的知识。如同我们去一个风景优美的景区,刚到门口,便听到了刚游览完成出门的游客说,这风景真是美丽的结论。
老舍先生也得出了“*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结论,我们都姑且当做进入聊斋志异这个奇幻世界的游览路线图,使我们不至于进入宝山而无路可寻。
*狐、妖魅占据了所有故事的很多篇幅,都是人世生活的反应,都是社会的反应。聊斋志异是很多个故事的集成,全书24卷,一共有个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或长或短,也可把聊斋志异理解为故事会的合集。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两个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念的世界。他们这两个世界并没有清晰明了的界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蒲松龄笔下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反映的原因,现实的世界已经离历史很远,时代已经有诸多不同,理念的世界却得以延续,千百年来继续拓展着,为人们所共享。
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将会在后面持续的读各种各样的聊斋故事,去深入这本志怪之书,深入这本孤愤之书,深入这个奇幻世界。
在写下聊斋志异的时候,蒲松龄看了看这个现实世界。
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
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
他发出了感叹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END-
往期精彩:
地摊经济:小民生,大矛盾(品巴山深度解读)
关于《中庸》的解读
民国大师推荐的书单和读书方法,赶紧收藏起来
感谢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