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斋异志中的那些美食 [复制链接]

1#

《聊斋志异》为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在五百多篇的小说中,有两百多篇涉及了清人的饮食文化。而清人的饮食文化,亦是我眼中的民间文化。蒲松龄是山东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他的创作。因之,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食物和饮食方式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山东风味。蒲松龄一生穷苦,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市井底层的老百姓,是以他笔下的饮食状况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为读者展现出清人丰富的饮食文化,而这些饮食文化亦成了直抵我心的民间文化。

一、米酒

自古以来,文人多爱酒,与酒有关的诗句亦不计其数。蒲松龄一生流离颠沛,怀才不遇,心底沉郁凄苦。而酒可解千愁,在一定程度上可让人暂时淡忘红尘纷扰,甚或还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因此它成了蒲松龄钟爱的饮品亦不足为奇了。对酒的喜爱自然延伸到了他创作的作品中,《聊斋志异》中出现酒这种饮品的小说不占少数,无疑成了我眼中的民间文化。譬如《劳山道士》中写到:

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唯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酒在这里成了法术的道具,饮酒亦变得充满了高杳的色彩,颇为雅趣盎然。

清朝有各种各样清热败火的饮品,譬如酸梅汤、茶,还有外来的西式饮品,诸如咖啡、汽水、洋酒,等等。只是这些饮品多为皇室和富商所有,老百姓们是很少有机会品尝到的。唯有米酒的流传范围最广,普通老百姓也最喜爱饮酒。因之,米酒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清朝的一种民间文化。

再如《酒虫》中写的:

长山刘氏,体肥嗜饮。每独酌,辄饮一瓮。负郭田三百亩,辄半种黍;而家豪富,不以饮为累也。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十分喜爱饮酒的富豪刘氏,他对酒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都喝一缸的酒,家里一半的田地用来种植酿酒用的黍。这段描写虽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但清朝百姓对酒的喜爱之情却是真切的。此时的饮酒多是体验酒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乐趣,总之两三杯酒下肚,酣放恣肆,人也变得飘飘然了。米酒文化委实是清人的饮食文化,亦是我眼中的民间文化。

二、面食

山东人喜爱面食,譬如高桩馒头、硬面馒头、煎饼、汤饼、酥饼、饺子等,虽然这些面食很多地方都有人食用,但是山东面食确实是最为劲道的。山东面食也是清人的饮食文化和我眼中的民间文化。

蒲松龄作为山东人,从小食用山东面食,对山东的面食情有独钟。他曾作《煎饼赋》以表达对山东煎饼的喜爱:"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种对山东煎饼的制作过程的细致描写颇具风味,使读者胃口大开,在一定程度上颂扬了山东的民间文化。

除却煎饼,蒲松龄还在作品中描写了其它种类的面食。譬如《聊斋志异》中的《馎饦媪》如是说:

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

文中所说的"馎饦"实际上就是汤饼。这里的汤饼是一种面片汤,是将揉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这种面食在唐代得到发展,在社会广为流行。寒冷时节人们更喜爱食用汤饼,汤饼成为古代人们的主食之一,自然亦不失为一种民间文化。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杜小雷》也写到这种民间文化:

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母觉恶臭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馎饦美乎?"母摇首,出示子。杜裂视,见蜣螂,怒甚。

清代诗人何耳曾写《饺子》道:"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从文中"裂视"一词,我们可以知晓,要掰开馎饦才能看到里面的馅,说明《杜小雷》中提到的"馎饦",是一种用类似包饺子的方法制成的面食。这更可以看出,到了清朝,人们食用馎饦已成了平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变化出了很多做法和吃法,比如擀、搓、切、捏、刀削等,还搭配了荤素多种汤汁做为浇头,出现了各种各样口味的汤饼,种类的多少,数不胜数。诸如"馎饦"此类的面食,俨然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民间文化。

三、水果

《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很多描写水果的场景,《种梨》中写到: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又如《偷桃》中写到:

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

上述描写可以说明,在清朝,因了人们喜爱水果,农民们大量种植果树,将出产的水果挑到街上去卖。于是街道上便出现了随处可见的水果小商贩和络绎不绝挑选水果的顾客。彼时,水果已成为一种商品被销售买卖。这充分体现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愿意花钱去购买水果来进行一种除了果腹之外的消遣。

除却较常见的苹果、梨子,人们还食用桃子、荔枝、葡萄等水果。清朝是个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外来文化的介入也带来了许多域外的水果,西域的石榴、核桃、*瓜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京城,让清朝老百姓着实尝了个鲜。因之,水果亦无疑是时人的一种民间文化。

四、菜肴

清朝时期的人们,对菜肴较为重视,不仅限于食用肉食,对蔬菜的摄取也是很重视的,讲究荤素搭配。这点无论是宫廷还是市井,都是相似的。如《粉蝶》中写到:

十娘趋入,使婢以酒食饷客,鲜蔬香美,亦不知其何名。

文中描写到了"酒食",即下酒菜。古代人的下酒菜多种多样,荤素齐全,像咸鸭蛋、拌*瓜、驴肉、牛肚子之类的,大多耐咀嚼,便于人们细斟慢饮。文中写到的"鲜蔬"指新鲜的蔬菜。新鲜的蔬菜味道清香,口味独特,也被人们当作了下酒菜。可见清朝的人们在吃的方面更加讲究,不仅仅限于吃肉,对蔬菜也是情有独钟的。因之,菜肴亦不失为清朝的一种民间文化。

又如《翩翩》中写到:

女取山叶呼作饼,食之,果饼;又剪作鸡、鱼烹之,皆如真者。

仙女翩翩招待罗子浮的菜肴中有果、鸡、鸭,荤素搭配,营养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从《聊斋志异》对菜肴的描写来看,其描写普遍较为简略。这是因了蒲松龄生活贫苦,平时不曾吃过大鱼大肉,又很少外出,对精致的菜肴知之甚少。因此,要他把菜肴描写得精致细腻属实有难度。所以,他对肉类的描写总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市井卖的吃食也仅限于果品、点心、鲜鱼、嫩鸡、肥鸭一类的,蒲松龄所知道的肉类也无外乎这几种。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民间文化。

往期推荐:

菜根谭海子丰子恺刘文典*原冯梦龙*景仁白马啸西风汪曾祺老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