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他的贫苦科举路 [复制链接]

1#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汉族

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年方撤帐归家。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出身没落地主家庭,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

聊斋志异

》。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

张笃庆

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崂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

聊斋故事

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

陈淑卿

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

王敏入

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蒲松龄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就是想表达男性的

一厢情愿

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

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更需要依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生活之苦

蒲松龄一生

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他为了温饱想过很多办法

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非常痛苦

他为了写《聊斋志异》

受了很多的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

生活不是很苦

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

家里是小康之家

在父亲的保护下

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

跟朋友们搞诗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

因为他分家了

为什么分家

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

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

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

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

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

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

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

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

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

破得连门都没有

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

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

二百四十斤粮食

只够吃三个月

这样一来

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

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

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

待遇非常低微

算算具体的账

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

最多八两

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

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

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

所以说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

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

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

他穷到什么程度呢

“家徒四壁妇愁贫”

他有一首诗

叫《日中饭》

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

家里没有粮食

只好煮了一锅稀饭

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

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

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

二儿子不干了

上去跟哥哥抢

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

蒲松龄非常心疼

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

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

他说:“穷神穷神

我和你有什么亲

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

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

我就是你护驾的将*

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

但是你一步不放松

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

”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科举辛酸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

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

蒲松龄19岁的时候

参加秀才考试

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

三试第一

成了秀才

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施闰章

施闰章是个大诗人

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

“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

“北宋”是山东人宋琬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

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

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

年年考试

他48岁那年

又参加考试

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

写得也很快

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

但是写完后

回头一看

坏了坏了

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

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蒲松龄写得快

第一页写完

飞快一翻

把第二页翻过去了

写到第三页上了

这就隔了一幅

越幅

就不仅要取消资格

还得张榜公布

我们现在看

简直太可笑了

文章写得好

隔了一页

就要取消资格

这次“越幅”

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

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

回头大错

此况何如

觉千瓢冷汗沾衣

一缕*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

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

别考了。

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

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

他还参加过考试

仍然失败了

到72岁

成为贡生

贡生是什么概念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

蒲松龄是“岁贡”

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

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

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

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

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

也不发给他银子

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

非常可悲

非常可怜

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

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

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

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

到了康熙五十四年

正月二十二日酉时

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

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

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