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成语时必须懂的成语知识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如:巾帼须眉巾帼英雄巾帼丈夫今不如昔今蝉蜕壳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愁古恨今非昔比今来古往今日有酒今日醉今生今世今是昔非今是昨非今夕何夕今昔之感今雨新知今月古月斤斤计较斤斤较量斤斤自守金榜挂名金榜题名金碧辉煌金碧辉映金碧荧煌金篦刮目金璧辉煌金镳玉络金镳玉辔金波玉液金钗换酒金钗十二金钗细合金蝉脱壳金城千里金城石室金城汤池金翅擘海金丹换骨金貂换酒金貂取酒金貂贳酒金断觿决金风送爽金风玉露金刚努目金刚怒目金刚眼睛金戈铁甲金戈铁马金戈铁骑金谷酒数金鼓连天金鼓齐鸣金鼓喧阗金光盖地金龟换酒金闺国士金闺玉堂金壶墨汁金辉玉洁金鸡独立金鸡消息金枷玉锁金浆玉醴金浆玉液金尽裘敝金尽裘弊金精玉液金科玉律金科玉臬金科玉条金口木舌金口玉牙金口玉言金口玉音金口御言金匮石室金兰之交金兰之契金兰之友金马玉堂金门绣户金迷纸碎金迷纸醉金瓯无缺金瓶落井金人缄口金人三缄金人之缄金人之箴金舌弊口金舌蔽口金声玉服金声玉润金声玉色金声玉振金声掷地金石不渝金石交情金石可开金石良言金石丝竹金石为开金石之策金石之功金石之计金石之坚金石之交金石之言金石至交金台市骏金汤之固金淘沙拣金题玉躞金童玉女金屋藏娇金屋娇娘金屋之选金屋贮娇金无足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吾不禁金相玉式金相玉映
成语的特点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四字结构的词语数不胜数。而成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因此,有些同学经常将诸如“简明生动”、“洁白晶莹”等四字结构的词语也说成是成语。其实,这些并不是成语。要弄清什么是成语,就要先搞清楚成语的特点。
让我们先看《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晋朝的桓玄、殷仲堪等人做过一个文字游戏:各人谈一件最危险的事情,想象的也可以。桓玄说:“矛头淅(xī)米剑为炊。”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再用剑身去烧火做饭。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一百岁的老头子攀登一根枯树枝。这个够危险的了。另一个人不慌不忙地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骑着一匹瞎马,半夜三更,走在深水池的旁边。殷仲堪听了之后,不禁失声叫到:“太危险了!”后来人们就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中提取出“盲人瞎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危险,也形容盲目行动。
三件事都形容危险,却只有“盲人瞎马”成为大家所熟知的成语,而“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都没有取得成语的身分。为什么呢?原因是“盲人瞎马”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有固定的形式和稳定的意义,并一直为人们喜闻乐用,而其余两个却没有这种特点和基础,因而不是成语。
一般地说,汉语成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打草惊蛇”、“捕风捉影”、“两面三刀”、“南腔北调”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有恃无恐”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机讨伐鲁国。鲁僖公知道鲁*无法和齐*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展喜日夜兼程,在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齐孝公傲慢地说:“(鲁)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齐孝公听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师回国了。这是“有恃无恐”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词后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东坡集祭欧阳文忠公文》)“两京大贾,往往喜与邢(德)俱,途中恃以无恐。”(《聊斋志异老饕》)可见“有恃无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打草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如《水浒》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醒世恒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其他如“捕风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语都有短则一二百年长则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历史。
当然,并不是说历史久远的就一定是成语。一个成语出现后,就要为人们所接受,其词型要固定,其词义也相对稳定,并在书面或口头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成为内涵丰富,生命力顽强的成语。比如“春风得意”、“司空见惯”、“平分秋色”、“似曾相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都是如此。
二是定型不变。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
从成语的结构成分来看,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重见天日”是动宾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一经固定,便不能随意更动。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
为什么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允许任意变动呢?这是因为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一经定型就有了一个规范的固定的形式。例如“四通八达”曾有过“四通五达、七通八达”的说法,但最后定型为“四通八达”,这就不能任意变更了。如果加以变更,只会造成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而且,改变了成分和结构关系,还会造成词义上的混乱。例如:“病人膏盲”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这则成语和它概括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把“病入膏盲”改成“病入心脏、病入脑髓”,必然会造成意义上的混乱。
三是意义上整体化。
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故事的大意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崇高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浩荡的江河!”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再如,“胸有成竹”的意义也不是“肚子里有现成的竹子”。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以画竹远近闻名。其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特点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他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赞扬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赞扬文同,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就真的出现过某翻译人员把它翻译成“肚子里有一根竹子”的笑话。
可见,成语的意义一般具有双层性,表面意义的作用仅仅是以其形象性来体现成语的实际含义。成语的这个特点是一般固定短语所不具备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