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城故事包浆的老街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皮炎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08755.html

信息来源:施博远

包浆的老街

一条细长的巷子,由东向西,再拐向北。说这是巷子,有负古人的情感,更对不起千百年来声声的呼唤:陵阳街,陵阳老街。

年代,我有幸考进陵阳中学。这是年秋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青阳县开办时的早期校址。学校与陵阳街相距一公里许,我们采买生活用品与周末闲暇是必往之地。

医院,规模不大,却印象深刻。我们学生头痛脑热,都来这里就诊,医药费用由学校承担。其时,有数位南京下放医生,名气很大。一次打篮球时,我摔伤了胳膊,医生们来校巡诊,给我扎针灸,一根根银针,至今想起来还在眼前闪亮。

周日,我们上山砍柴,卖给公社食堂,一担一元块。旁边是银行,工作人员热情招呼我们将钱存入银行,一块钱,一毛钱都行。于是,我人生的第一单存款就在这里。只是,存单上的总额似乎没有超过五元。

巷子折向北的中街,印刷社里有一种古老的印刷术:石板印刷。一块四开纸大小的光滑石板面上,刻着表格的样式与内容。师傅用棕刷子在上面刷上油墨,然后将纸张铺上,再用刷子上下左右平刷,揭起纸,纸面上便印着整齐而美观的表格。我多次蹲在师傅身边观看。我不稀奇石板印刷,所稀罕的是,那石板上的表格线与反字怎么雕刻上去的。可惜,我只见过印刷,没见过刻版。后来在县印刷厂见过机印,见过排字工人专心拣字,排字。其新鲜感与神秘感,都不如那一方石板上,创建的奇迹。

陵阳街,幽深的街。一条窄窄的长长的巷道,仿佛是两边房子客气地让出丈余的街道。通街的石板路,宛如琴键与五线谱,赤脚感受石板的滋润,犹如江南女子般的温柔,引发文雅的艺术幽思。在古旧的空间通道上,屋檐与瓦棱,透射着现代的光线,越发给人安然与静谧的美。

南北向的中街与上街之间,有座石拱桥南流桥,三孔,是陵阳街的标志。

站在南流桥上,西眺九华山,东望东山湾。相传屈原流放陵阳时,就居住在此。“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夏雨后,陵阳河宛如金龙出溪,穿琉璃岭,越广阳(今太平湖),经桃花潭,入青弋江。春雨绵绵,溪水幽幽。小桥,流水,蓬船;古树,吟风,弄月。真可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清秋之日,南流桥下,乒乒乓乓浣衣捣棰之声,荡漾在氤氲的雾气中。鸭子嬉戏,翻跟头,拍翅膀,水珠因风而起,随风而落,晶莹而多彩。

桥北头西侧有个刻印社,我的第一枚乌桕木印章,就是出自当年宁师傅的巧手。那个时代,印章比签名可信,一则可能是不会写字的人尚多,二则可能因为世人讲究诚信,不善造假。印章虽粗拙,今已成稀罕物。

桥北为上街。香池里,古县衙遗址,因池而名。池里植荷花,曾见过,只因久经岁月,唯池角有荷。池旁,一座门楣石上刻有“香池里”三字,据说为唐时李白所书,可惜后来杳如仙鹤。

陵阳,有一缕萦绕的诗气。南齐诗人谢朓有诗曰:“既从陵阳钓,挂鳞骖赤螭”“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唐诗人李白有诗云:“白龙降陵阳,*鹤呼子安。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曾任池州刺史的诗人杜牧有《陵阳送客》诗,曾任池州郡守的清代诗人张士范有《陵阳镇》诗:“青阳古治号陵阳,几处人家傍水塘,绿树声声鸣布谷,农人遍地插新秧。”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去*山,途经陵阳,作《过陵阳镇》,并将民间俚语“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引入诗中。

陵阳街有故事。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陵阳子明,曾在此炼丹修道几十年,因“钓得白龙”,“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书,而得道成仙。陵阳子明,即窦子明,汉代著名道家。西汉元封二年(前)置陵阳县,据说他是首任县令。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记载了陵阳人朱尔旦与阴司陆判官之间的友情。陆判官给朱尔旦换了一颗“慧心”,中了头名举人,死后且能穿越阴阳界,与家人相聚,教子读书清正为官。时下流行“穿越”,看来陵阳人早有先师。

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纸绢等,年代久了,表面有一层自然的光泽,谓之包浆。温润光滑、幽光沉静,凝聚了岁月与大自然对它的喜爱。孔尚任《桃花扇》中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陵阳置县至今,已是近两千年的老古董了。陵阳街,包浆的老街。

欢迎各位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