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老的妖怪文化,好看的群妖故事,璀璨的中 [复制链接]

1#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时候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虽然那时候家里并没有多少本书,但是我却从有幸从妈妈的口中获得来自文学的滋养,其中以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居多。

这些故事的出现,如同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处处透露着新奇与神秘。寓言故事里的小动物会说话,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善恶分明,神话故事里的神仙们拥有上天入地的本领,它们明显与现实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后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和文学作品的普及,更让我得以沉浸在那个光怪淋漓的世界里。同时,也自以为对神仙和妖怪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当看到作家张云的著作《中国妖怪故事》后,才明白自己之前在这方面究竟有多浅陋。没错,这是一本大部头的妖怪书籍,它足足有多页,收录了四大妖怪种类,讲述了上千个妖怪故事,让读者如同走进一个无与伦比的深度妖怪世界。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晓航,说:“这是一本开宗立派的妖怪‘大词典’。”我十分认同,这样的妖怪书籍在文学史上少有的,而本书的作者张云居然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出这些妖怪故事,并参考各种民间传说、地方志等资料,再进行重新加工和翻译,从而创作出如此通俗易懂的《中国妖怪故事》。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可想而知。倘若不是对此保持着浓浓的热爱,我想任何人都是没有这番毅力的。

妖怪的定义与种类说妖怪,讲妖怪故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妖怪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其中就包括我。因为一提起妖怪,脑海中瞬间出现的是各种熟悉的妖怪形象,而这种形象记忆会直接干扰到我们本身对妖怪的定义。

其实,早在东晋时期,文学家干宝就在《搜神记》一书中,提出了最为准确的解释。原文是这样的:“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由此可见,妖怪指的是怪异而反常的事物或者是现象,它们通常依附于现生活中所存在的某种实体,并经常出现在人类可以接触到的空间里。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平时常说的“万物有灵”,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妖”。

在这部《中国妖怪故事》中,整体内容被分为“妖”、“精”、“*”、“怪”四大主题,每一种妖怪又有若干个故事,且附有典籍出处,让人读得十分尽兴。

熟悉又陌生的妖怪故事妖怪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妖怪文化的存在,而妖怪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则是妖怪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妖怪文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具体展现。

中国的妖怪文学和其他文学一样,都是从口耳相传开始。后来,才被通过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的题材可能来自上古神话传说,可能来自宗教传说,也可能来自地理博物传说,且常常与历史有着莫大的联系。

记得在阅读中,很多故事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晋朝谢瑞与白水素女的故事;比如,东海美丽的人鱼传说;比如,唐代贞元年间*兵的故事;又比如,钟馗驱*的传说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妖怪故事,虽然看似很幼稚,但是它们想象力丰富,为妖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妖怪故事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要说中国记载妖怪故事最早的著作,大家普遍认为是《白泽图》。在春秋战国时代,则出现了拥有“古今记异之祖”之称的《汲冢琐语》和“古今语怪之祖”之称的《山海经》。后来,人们又接连创作出了《禹本纪》《*帝说》《异闻记》《搜神记》《玄怪录》《太平御览》以及我们相当熟悉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众多妖怪文学。

在我看来,妖怪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璀璨的一笔。它为这个世界赋予了更多可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调剂,也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倘若没有这些妖怪故事,真的不敢想象中国文学到底会走向怎样的境地。

更何况,中国的妖怪故事影响的不仅仅我国本土的文化发展,早在唐朝时期,这些妖怪故事就已传入日本,并催生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然而,令人觉得意外的是,日本对于妖怪文化的专门研究却远远比我国早,这不能不令人叹息。

幸好,还有像作者张云这样的人存在,他们致力于妖怪文学的研究,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整理成书籍,从而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妖怪故事》是一本可读性强的书,在闲暇之余翻阅,很有轻松愉快之感。整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值得珍藏,推荐阅读!

(ps.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