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死后留在枕下,是他最满意的作品,遗憾的却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m.39.net/pf/bdfyy/bdfzj/

马瑞芳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说,称得上“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只有蒲松龄,又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皆不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数量、质量和影响都要超过这些欧美巨匠。马瑞芳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来讲《聊斋志异》的,如此一说有哗众取宠、取悦观众之嫌。

如此评判的依据是什么?马瑞芳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聊斋志异》要比欧美巨匠的短篇小说早了三百年;二是《聊斋志异》有五百多篇。但是,仅以时间和数量不足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

蒲松龄生于17世纪的清王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守旧的封建文化背景之下。而文艺复兴后的欧美文化正在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欧美短篇小说巨匠们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们的视野和对人性的感悟,要远远超过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中国人对小说的理解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小说观念才由鲁迅等人引入中国,加上新时期的文学复兴,才最终为国人所接受。中国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其次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除了曹雪芹,中国的小说家与欧美文学大师相比,并不占优势。因此,我怀疑潜心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马瑞芳先生,可能对上述欧美大师作品没有通读,而是凭着一腔民族之情作出臆断。

马瑞芳接着说,中国短篇小说第一个高峰是唐代的传奇,第二个高峰是《聊斋志异》。我对马瑞芳越过冯梦龙和凌蒙初的“三言”、“二拍”很不理解。《聊斋志异》虽说有五百多篇,但是有许多篇不足二百字。在《聊斋志异》中占“半壁江山”的“志怪”、“志异”部分,文学价值并不高,只是对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的继承。同时期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后来袁枚的《子不语》,也都可与之相媲美。

《聊斋志异》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封建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如吏治腐败、科举弊端等。蒲松龄是严肃的作家,他在诗中写道:“新闻总人*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他的创作玄机,是把社会新闻写成*狐故事。人在他眼里,有好*与坏*之分,有好狐与坏狐之别。*狐只是他的工具,怕人打官司,怕人报复,怕领导给小鞋穿,以*狐来模糊现实原形。

《聊斋志异》中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反映婚姻爱情的,是最璀璨夺目的部分。蒲松龄在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中,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他塑造的是追求爱情的反叛角色,如聂小倩、青凤、鸦头等角色最为感人,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由此说来,蒲松龄的确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大师,《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与众多优秀作品的命运相同,《聊斋志异》也总被人误读。同时代大学士王士祯在《戏题蒲生聊斋卷后》写:“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唱时。”在王大学士眼中,《聊斋志异》只是“姑且听之”的非“人间语”。马瑞芳说蒲松龄故居旁的一棵树上写着一首打油诗:“失却青云道,留仙发牢骚。倘若中状元,哪有此宇庙。”世人也认为《聊斋志异》只是作者考不上状元,对社会不满,借*狐来发牢骚的作品,是屈原开创的骚体诗的延续。在中国,骚体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体裁。

虽然《聊斋志异》中有许多精美短篇,但是不能就此断定,蒲松龄的短篇小说就是天下第一。蒲松龄是如何评价《聊斋志异》的呢?马瑞芳倒是讲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掘蒲松龄墓;据带头大哥讲,蒲松龄枕头底下放着一本书,但这本书不是《聊斋志异》(专家们揣测可能是《醒世姻缘》)。作家创作作品留给读者评判,同时他自己也在评判。作家死后留在枕下的,一定是他最满意的作品。遗憾的是,蒲松龄留在枕下的并不是《聊斋志异》。

今天小编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吧,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留言,喜欢本文的话,给小编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