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流年往事丨聊斋记忆 [复制链接]

1#
怎么判断白癜风

聊斋记忆

我对“聊斋”的情愫,始于懵懂的孩童时代。父亲是个“聊斋迷”,对《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津津乐道。趴在床头听父亲说“聊斋”,是我童年中抹不掉的美好回忆。

?

聊斋记忆

小时候的农村,一到傍晚总要停一会儿电,在那个娱乐方式贫乏的年代,听大人讲故事成了小孩子们追求的乐趣之一。于是,昏*如豆的煤油灯下,父亲捧书而讲,我托腮而听,田七郎、席方平、陆判、连城、连琐等聊斋经典人物,一个个从父亲口中走出,走进我的心里。

无数个聊斋故事在我年幼的心田萌芽,我的想象力随着蒲公的生花妙笔而飞扬。境由心生,皎洁的月夜,树的枝杈投映在屋墙上的怪影,能让年少的我浮想联翩。若干个漆黑的夜晚,我一次次陷入沉思:人死真可为*?地底下真的还有个冥冥世界?狐狸真可变美女?世上真的有神仙?纵使父亲每次开讲前都告诉我,书中的事都是假的,是蒲松龄借此讽喻世人的。天真的我依然将信将疑,那些可爱的神妖*狐,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怎么会是假的呢?

看了86版电视系列片《聊斋》以后,我对“聊斋”的印象更加立体直观了。如该剧片头曲里所唱:“*也不是那*,怪也不是那怪,牛*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原来,神妖*狐是这样的。

聊斋记忆

小时候,村里的电视机数量极少,谁家要是有台黑白电视机,门槛都要被上门看电视的左邻右舍踏破了。所幸,我家有一台,且这部电视机和我看《聊斋》系列片紧密相关。当年那个刻骨铭心的故事,父亲后来常说起,我却从未向人提起过,在此揭开这个故事尘封的面纱,以怀念用心良苦的父亲和我看“聊斋”的难忘岁月。

故事发生前,我家没有电视机,我想看电视了,只有去有电视机的邻居家里看。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我在邻居家看完“聊斋”已是深夜。邻居家与我家仅一个五百米长的小胡同之隔,恰巧那晚路灯坏了,胡同里一片漆黑。夜深沉而宁静,我壮着胆子才走几步,心中便不淡定了,耳边开始回响起剧中的恐怖音乐来。我越走越快,最后竟撒丫子跑起来,一边跑还一边叫喊着壮胆。耳边冷风嗖嗖,眼前夜幕沉沉,我跑得越快越觉得有人在身后紧追不舍。好不容易跑到家门口,推门竟发现门已从里面落锁,一股绝望袭上我的心头。

恐惧让我大脑空白,年幼的我竟忘记了拍门呼唤,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和力量,一跃翻上墙头,跳到了院中。“谁?!”刚在院中站定,我在黑暗中认出了立在眼前不远处、披衣持棍的父亲,天太黑,父亲竟没认出我。“是我,大!”我赶紧回答。“还以为家里进贼了!”父亲悻悻地将手中的木棍扔在地上,“以为你已经睡了,怎么才回来?!”我支支吾吾道:“看‘聊斋’去了……”出乎我的意料,严厉的父亲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责备我。

聊斋记忆

几天后,父亲把家里养了近一年的黑猪卖了,到县城买来一台14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这台因我看“聊斋”而购买的电视机,被当成“贵宾”供在我家堂屋正中的神案上,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也正是由于这位“贵宾”的到来,86版《聊斋》系列片我一集不落全看了,且对每一集内容如数家珍。

由于拍摄条件所限,86版《聊斋》大多数剧集制作高度尊重原著的同时,并无太多特效,剧中人物妆饰多淡雅自然,正是由于这种以静寂烘托神秘、不加雕饰、古朴自然的表现力,让该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隔多年,我仍怀念这部电视剧的精彩,下载到电脑中,偶尔看上一遍,对比原著,细细品咂,好有味道。但如今再看此剧,我已不是少年,对聊斋的感悟有了更深的层次,多出了许多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慨。

聊斋记忆

我曾对人讲,我有“小人书”情结,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达到痴迷的程度。而我的“小人书”情结,就是从读“聊斋”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刚上学识字的我,看到班上有个同学捧着一本聊斋故事《辛十四娘》在看,便凑过去共读。识字不多的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读,结合着书中的图画,虽看得一知半解,但仍觉得很精彩。后经一番软缠硬磨,我把那位同学其他的几本聊斋故事“小人书”借到了手中,放学后一个人猫在村口的麦秸垛边,一口气看到天黑,直到父亲找我回家吃饭,我才在父亲责备的目光中回家去。

如果说聊斋故事“小人书”是我读“聊斋”的启蒙读物,那么我真正开始读聊斋原著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一课本里收录了聊斋《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当年学习时我特别喜欢此文。小文不长,文笔精炼,言简意赅,情节生动紧张,故事引人入胜,读来朗朗上口。当年由于喜爱,我常读此文,最后熟读成诵,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文末点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公才华横溢,妙笔生花,令我顶礼膜拜。此后,一部近篇的《聊斋志异》,成了我的文言文学习材料,我边读边学,不懂就查文言字典,常常沉醉文中情节。我微薄的文言文功底,多得益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巨著。

毫不夸张地说,我对“聊斋”的记忆贯穿于自己的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永远回不去了,那些如水已逝,听“聊斋”、看“聊斋”、读“聊斋”的美好时光!

文/春江月明

简介:王礼明,家在*岛作家联谊会编辑,爱文字、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作文,聊抒胸臆。

室雅书香话流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