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斋志异促织一因为蛐蛐被迫当了官,却 [复制链接]

1#
01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朝的年号。明朝一共有25个皇帝,宣德是其中的第5个,皇上名字叫朱瞻基。

其实一提起宣德,最先想到的是一种古董,叫宣德炉。就是那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还是现在好啊,聊天随便叫国家领导人的名字,那个时候,站大街上喊:朱瞻基。喊不了几声,就直接枪毙了。

这个皇帝当*的时候,皇上喜欢玩蛐蛐。就是斗蟋蟀。蟋蟀过去的学名叫促织。

现在斗蟋蟀也是民间的一项活动,全国也有很多人爱好这项活动。每年也要举办大型的比赛。据说奖金也是越来越高。

本来就是一项业余爱好,可是这是皇上喜欢的一项活动,这就不一样了。

皇上全国就一个,类似于现在的大明星,自带流量。他喜欢,下面很多人就跟着一起玩。

可他是皇上,他要是想要什么东西,全国肯定先紧着他用。他说一句话,全国就得把上好的蟋蟀都给他送去。

所以皇上下令,全国征集蟋蟀。这是什么皇上,玩物丧志得这么明目张胆,要搁现在敢这样,早让人民罢免了。

蟋蟀这种昆虫全国哪都有,可很多东西都是有产地的。有的地方,这种东西就特别有名。

就像现在山东章丘出大葱一样,一颗葱都两米多高。不到两米的葱都没脸见人。

蟋蟀这种东西,在全国,宁津的比较出名。当然我也是听说,我也不玩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不是陕西的特产,可陕西当地华阴县的县官,听说皇上喜欢这个,为了迎合领导,也进贡了一只。

也不知怎么就这么凑巧,他上贡的这只还挺厉害,皇上一看挺高兴,告诉华阴县令,你每年都要给我送蟋蟀。

皇上高兴,他肯定就高兴,可倒霉的,肯定是当地百姓。一般领导都只是去动嘴的,真正执行的都是下面的人。

02原文

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县官就把这个任务分配下去,交给各地区的里正。这个称呼在老舍的《四世同堂》里还能听到。就是里长。

这个官职感觉有点像现在的居委会主任,负责这一个区域里的日常琐事。对这一个区域里的住户也都很了解。

上面派了任务,下面就有一些游手好闲的无赖们,开始养蛐蛐。有好的都囤积起来。现在这个东西,有市场需求了。

这帮游手好闲的无赖把好的蛐蛐都收到手里。没事就去找。弄得外面很少有蛐蛐。这帮人借机抬高价格,从中挣钱。

哪个老百姓家里也不存蛐蛐,那个时候的老百姓,饭都吃不上,谁没事有心情养蛐蛐。

以至于每往下分派,分派到谁家,让这家上贡一只蛐蛐,这家人没办法,只能去找无赖购买。

往往被分派到的人家,会倾家荡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03原文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

当地有个叫成名的人,这个人名字挺好,成名。不知道跟现在的*有什么关系。

成名的行业就是考试,读书人。专业读书,想着有朝一日考中,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这是过去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成名也是这么想,可这个人运气实在不怎么样,一直小学毕业,一直在进行初级考试。

按说自己初级都考不过,这么多年了,就该换个行业。毕竟老婆孩子一家人都要吃喝。可成名是个死轴子,一直在考。

谁要是找这么个爷们儿,也是倒大霉。不顾一家人死活,就自己干自己的。

而且成名这个人性格木讷,迂腐。按现在说,性格内向,而且愚昧。不知道是念书念成这样的,还是天生半傻。

当时的官也是欺负老实人,成名这种人正合适。就被人上报,让成名当里正,当官了。

可当里正,就要交蟋蟀。这本来就是硬派的,不讲理。成名想尽自己的办法,也没能摆脱这个差事。

按他的方法,肯定摆脱不了。因为他光讲理,不去走门路。就这样,不到一年,他家里的钱就都花光了。

04原文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当了官,被分派下来要上交蟋蟀。按说他是居委会主任,可以再往下分派。可成名是老实人,往下分派,让别人倾家荡产的事他干不出来。

他交不上蟋蟀,而自己家的钱又都耗没了,也没钱去买一只。天天在家里郁闷,想着要自杀。按现在说,抑郁了。

出了问题,解决就是,死了也解决不了啊,这是什么想法。

他老婆说:你死也没用,这问题也解决不了。你看他看问题还不如他老婆呢。

他老婆说:你有这时间,自己出去转转,自己去抓不就行了。万一能抓到只好的呢。

成名也觉得他老婆说得有道理。本来就是,这东西又不是人工生产出来的。这是野生的东西,自己去抓不就行了。

05原文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有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成名每天早出晚归。先把自己原来的工作放下,专心捉蛐蛐。

每天拿着捉蛐蛐的工具,估计也是新置办的。他平时哪玩这个。也不知道看没看看专业的书,或者跟专业的人学学这方面的技巧。

每天就拿着工具,去蛐蛐可能出没的地方。无非就是草丛里,石头底下。想尽一切的办法去捉蛐蛐。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爱去火车道边上捉蛐蛐,据说在石头堆里捉的比在草丛里捉的厉害。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是蛐蛐每天啃石头比啃草啃泥的蛐蛐牙硬吧。

总感觉抓这种带响声的东西,总比抓那种没动静的要好抓些,起码这种昆虫还能告诉你它在哪里。

成名每天这么努力,可结果不是很理想,经常空手而归。就算有时候有了收获,捉到几只,看着长得个头,款式,比较弱小,不够上交的资格。

06原文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可这项任务是限定完成时间的,到了时间,交不上去。县官就找里正,也就是这件事的负责人。

就这样,到了日期,成名没交上去,过期十几天,他就挨了一百多板子。这种事,一开始要是有钱贿赂,肯定不挨打。

前面说了,成名的钱早就花没了,交不上钱,就只能挨打。打这一百多板,打得双腿流血,化脓。

因为不是打一回,每天到时间,就去那挨打。这样老也养不好。这回别说去捉蛐蛐,连床都快下不来了。

这样的生活真是生不如死,他天天躺在床上来回的‘烙饼’。翻来复去的,越想越觉得没活路,自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过去又没摄像头,偷着搬家不行吗?家里也没值钱的东西,总比天天挨打强啊。也不知道我想得对不对。

—END—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土豆

“聊斋土豆说”是土豆在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过程中的一点感悟,纯属土豆个人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