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阅读的力量开发区第二小学第三届 [复制链接]

1#

阅读的力量

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构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体守望;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

年5月16日晚7:30,全体教师相约钉钉直播间,王校长主持了以“阅读的力量”为主题的第三届阅读节教师阅读分享会。学校也有幸邀请到了唐山市迁安第七实验小学杨晓刚校长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郝晓东院长参与阅读分享。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分享会上,王聪睿、丁薇和杨娜三位老师分别作了题为《阅读方法浅见》《读书不觉已春深》和《笔墨生画成长无涯》的阅读交流。

读书方法浅见

王聪睿

我的读书经历始于童年时期,妈妈是语文老师,爸爸也爱读书,他们俩言传身教,为我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从我小时候起,就觉得读书是很自然的事情。回顾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我的阅读种类和范围可谓五花八门,我的阅读方法也一直在变化,但有两种方法让我觉得受益颇多:

生啃难书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大概是四年级时,我把自己书架上那几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已经翻得滚瓜烂熟,想要探索新的书籍,于是我翻起了妈妈书架上的书。那个时候,每次找书都像探险寻宝,还真让我寻到了宝库:书架上有一本叫《唐代传奇选译》的小册子,是文言文夹杂注释和译文,破破烂烂,据妈妈妈说这是她以前在旧书摊上一毛钱买回来的。这本书虽然破,但里面的故事非常好看,情节曲折、想象奇特,我对照注释和译文硬着头皮读,半蒙半猜着读,虽然读得生硬,但仍然津津有味,像《南柯太守传》《李娃传》《柳毅传》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读文言文,同时,唐传奇也成了我心目中“神秘”的代名词;我还翻阅过一本厚厚的*皮书,叫《中国古代文学史》,妈妈说那是她上学时的教材,当时我觉得这本书太枯燥,没有什么故事性、趣味性可言,我匆匆翻阅,只能模糊记住一些人名,如苏轼、陆游、欧阳修、辛弃疾等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还有点兴趣,里面有很多小说戏剧的概述,像《窦娥冤》《水浒传》《三言二拍》《牡丹亭》等等,虽然读着不如读小说过瘾,但无聊时也能看进去。书架上还有一本书叫《中国现当代作品选》,也是妈妈的教材,这本书里面都是故事,但我能读懂的非常少,往往读了之后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内涵。其中,还有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那就是《祝福》和《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鲁迅,虽然当时我读不懂文章背后的内涵,但读到有人死亡,我觉得心里十分沉重,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书的结局,不一定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在想来,十岁时读过的这些书,有些并不适合我当时去读,它们不属于“推荐书目”范围。的确,这些书适合成年人读,有些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当时的我读了也不解其意,懵懵懂懂,但我很庆幸,妈妈没有阻拦我读这些书,同时她也没有帮助我,而是任由我自由地、艰难地“啃读”。这种不符合年龄、不符合阅历的啃读,对我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并且可以说影响了我前二十五年的命运。生啃难书,是对兴趣和知识的启蒙。所有我读过的人名,辛弃疾、苏轼、鲁迅,当有一天在课本上再次相遇时,于我而言,就像宝玉初见黛玉一样,“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我仿佛和他们已经成了老朋友,产生了秘密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我对他们更偏爱;这份偏爱投射到初中高中,我对于古典文学的喜爱开始逐渐浓厚,以前只知道书名的《聊斋志异》《镜花缘》《水浒传》《红楼梦》等等,终于被我一窥真容,在读这些书时,我就像吃到了西瓜中心最甜的那块肉一样欣喜。很自然的,高考后选择专业,我的志愿无一例外都填报了汉语言文学,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了自己挚爱的专业;很巧合的,那本一毛钱买来的唐传奇,最后成了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从自己的这段经历中,我获得了一个体会:无论什么年龄,所有读过的书,当时即便是囫囵吞枣地读、生硬地读,也一定能在心灵中有所触动,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当大学时作为专业学习再来读鲁迅的作品,再来读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确实流畅许多,也学习了更专业的文学解读。但是,初读的那种印象依旧留在我心底,铺成了我的阅读底色。毫无基础地生啃难书,生吞活剥、磕磕绊绊地读书,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是一定会在思想中留下划痕的。从这个角度讲,一本好书,没有阅读年龄的限制,读得浅、读得深都行,关键是要早早见识广阔的天地,见识尖锐的思想。而之后的一遍遍重读,就是一遍遍加深思想的划痕。

加入新网师后,我发现自己的这种经历和“啃读法”有相似之处。的确,生啃难书,就像是走直线面对事物,虽然很难,但很重要。如同一句鸡汤所说:“人在没有碰到不懂东西的时候,思想就不会启动,思想就是为了克服你的不懂而存在。”啃读,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启动,让书籍在思想中留下划痕。

生啃难书法,对于理论类的书籍,效果尤为明显。上学时,我生啃了本专业的《文心雕龙》《宋词纪事》还有《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等书,正是对这些理论类书籍的啃读,帮助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构建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在工作中,生啃难书法对于我仍然适用,初次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发起于学校星光读写社的活动,当时的我完全是生硬地读,但好歹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今年加入新网师的语文研课课程,再次读这本书,尤其是在自己实践作业后再读,经常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在语文研课作业中我获得过两次优秀,我想,如果没有初次的啃读尝试,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感悟肯定会大打折扣,作为一个“小白”的我是很难获得这份成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啃难书,就像是啃骨头,虽然费力气,但一定能吸收到精华。生啃难书,是启动思想、构建思维体系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

如涨潮在《幽梦影》中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书籍的精华需要用时间和阅历来沉淀,但要想汲取精华为己用,首先还是要读书,要像孩子一样勇敢地尝试,勇敢地啃读。

声东击西法

有些时候,对于一些很难“啃”的书,我们难以“下嘴”,这时就需要调整心态,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种方法,“声东击西法”。这个方法比较简单,但却很实用。用一句不太文雅的话注解,就是“家花不如野花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天性:当你迫于工作或者专业要求而读书时,很难专注,很难欢欣雀跃地去读,但如果你是在工作学习的间隙读“闲书”,你会读得津津有味,很投入。所以,为了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会调整阅读顺序,把不想读的书放在比它更枯燥的学习间隙来读,让读书成为放松,即“声东击西法”。

上大学时,阅读文学理论类著作我会觉得枯燥,但当时我还辅修了法学,和《法理学》《知识产权法》相比,本专业的《诗经译注》《楚辞译注》等等都变得趣味盎然,于是我会在读法学书的间隙读本专业的大部头;读本专业的书时,老师推荐的书目中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像《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诗词格律概要》等等,有时我也提不起精神,于是我会把它跟其他学科夹杂在一起,比如在学高数、背英语单词的间隙来读,这样,专业书也能越读越有趣味;而由于专业的特点,我们要读的文学作品非常多,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我十分欣然,郁达夫的《沉沦》、陈忠实的《*原》、钱钟书的《围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贾平凹的《废都》等等,都能拿起就读,古典文学依然是我的心头最爱,这些都不在话下,但对于外国文学,我的兴趣就没那么大了,尤其是印度文学,如《罗摩衍那》《吉檀迦利》,我几乎没有兴趣,但是,有一件事我更发自心底地不想去做,那就是写作业,尤其我的专业作业以论文居多,所以,我会在写论文的间隙,把读外国文学作品当作调剂,当做休息放松,这样“声东击西”,读起来也没那么苦恼了。

踏上工作岗位后,我也常用“声东击西法”读书,一开始我不爱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初读的确有点枯燥,我就在备课的间隙来读;我也不爱读儿童文学,我觉得这些书离我太遥远、太幼稚,但是给孩子推荐的书目,自己必须阅读,于是我在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间隙,读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越读越轻松,越读越投入,像《柳林风声》《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等等,往往一天能看上半本。

在“声东击西法”的帮助下,我把所有要读的书交织安排,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感觉“我读这本书是在放松”,这样,心理状态很舒适,阅读效率也很高。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确,阅读,既是工作治学、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更是每个人打开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阅读,让大千世界里的山川河流、善恶美丑都有了书籍给予的注脚;阅读,让每个人的内心王国、思想世界得以构造。于我而言,我被书中的情感浸润,被书中的思想启迪,它让我的内心丰富而坚定。阅读陪伴了我的成长,也冥冥中决定了我的命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让我们以书为伴,立身立学,让书籍成为一生的良师益友!

王聪睿老师分享了两种读书方法:一是“生啃难书法”,即勇敢地尝试啃读,见识尖锐的思想,再通过一遍遍重读加深思想的划痕。“生啃难书”是对兴趣和知识的启蒙,是启动思想、构建思维体系的第一步。二是“声东击西法”,即调整阅读顺序,把不想读的书放在比它更枯燥的学习间隙来读,从而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读这本书是在放松,这样,心理状态很舒适,阅读效率也很高。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丁薇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语文就格外偏爱。喜欢走在大街上看看各处的广告牌或是标语,有一些我觉着特别有意思。比如像“马上下‘斑’,请勿‘痘’留”,就是我曾经见过的美容院的广告;像“人从众”的服装店,只是递增了一个人字,感觉就很不一样。小时候,我对书籍没有太多的选择,也不太懂怎么选,几乎就是有什么看什么,喜欢的就多看几遍,然后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从小我身边就围着许多小伙伴听我“说书”。大人们总是说这孩子将来不当老师可惜了,可能这句话入了心,我真的成为了一名教师。初中,我就开始了住宿生活。在校期间,我与外面接触不多,也没有什么课外书的补给,想起那段日子,我好像除了校园一角的报亭外,别的没有什么大印象了。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走进大学,我终于有了理想中的图书馆,每周可以借三五本书。我在大学四年间,看完了一本又一本书。读研时,我的导师更是给我制定了一个“一二五”计划,像不像十三五规划的课题呢?什么是一二五呢?就是导师要求我每个月看一部理论著作,写两篇小论文,看五本小说。那时我电脑桌面有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变态的书单子》,每个月导师与我聊天我都会很惶恐,但是那三年却是我正式开启阅读之旅的起点。

说到阅读,我们常常会有灵*三问——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今天我将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粗浅的理解。

一、为什么读

人非生而知之,我们需要阅读。当阅读成为习惯,它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选择阅读间接上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书中那些人,会不吝啬的把他们优秀的灵*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我们眼前吐纳呼吸,在我们面前精彩演绎。我要感谢新网师让我回忆自己的阅读往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没想到我竟然也看过这么多的书了。你也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阅读史的“史”字要加一个引号?因为这一个字的书写,会让我觉着十分厚重,一说起来都是《中国通史》《二十四史》等等,我粗浅的阅读真的配不上这个字,这也是鞭策我继续深度阅读的原因之一。

记得去年我去山东德州参加新网师读写社高研班时,孙影老师说了一个“桃树”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追问自己读书对于她来说有什么用。就像是吃一个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第二年才发现,桃核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苗。孙影老师她认为这种奇异的美妙,就像是相忘于江湖后,还有种相濡以沫的藕断丝连。听完之后我就想,读书可能短时间看不到什么效果,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才会更好地了解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