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藏书多就意味着读书多或者学问大吗并非如此 [复制链接]

1#

作者

姑苏枕河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世间书籍千千万,书籍种类也万计,如何挑选合适的藏书,这是个问题?读藏之间,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人与书同途。

何谓人与书同途,简而言之,就是你所收藏的书必须符合本人的气质。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即符合本人气质的书籍,一般都能做到很好的利用,不符合本人气质的书籍,一般都是束之高阁,实际上没有什么用。我们有时候以藏书多为荣,岂不知藏书多有藏书多的烦恼,藏书少有藏书少的快乐。藏书多的不见得读书多,藏书少的不见得读得少。如何在读藏之间做到一种最大化的平衡,这是我们每个读书人,藏书人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

藏书多就意味着读书多或者学问大吗?并非如此,世间多有欺世盗名之徒,总以为家里书籍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且都是高深莫测之书,就代表着自己也受到熏陶,自己也成为了文化人,也能出口成章,也可以下笔如有神。其实并非如此,藏书与读书利用之间恰恰需要一个环节,即所藏书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同一个频道。如何能在同一个频道,这就得根据个人性格和爱好进行分析。

我身边就有不少实例,读藏之间尽显睿智。费洪文先生文质彬彬,说话客客气气,一看就是文化人,费洪文所藏书籍皆是文史社科类书籍,所经营弘文书店,也已成苏州文史社科文化重地。李彪兄气质淡雅,文人趣事讲来随口如心,见微知著,所藏书籍尤其以多册沈复《浮生六记》知名。白云飞先生乃一孔网书友,年近六十,喜读经典名著,某次有缘见面,问之,家藏各类外文名著版本若干,我则鼓励其在孔网写动态,近日发文几篇,读来颇觉对版本所知甚为详细,讲解曲折分明。

比如一个信佛之人读经书,也适合读国学之类的书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皆可以读,但要碰到什么厚黑学、成功学书籍那就不适合读了。信佛的人讲究为善,追求的是不违本心,厚黑学、成功学书籍推崇行事技巧,大与佛祖之道相违。以此类推,学工学的应该读与藏《天工开物》之类,学农学的应该读与藏《农政全书》之类,学医学的应该读与藏《神农本草经》之类,读与藏的与本人兴趣气质相符的,必有助益,与本人气质兴趣不符的,必有损害。

我有一个学生,那也算是学业有成,是一个女孩子,多年前考入重点大学。某次相约去书店购书,她购佛学、风水类书籍四五册,此时大约大一年级,也就二十岁左右。我不建议读此类书,年纪轻轻读此深奥之书,明显不适合。后续也是如此,本来大好前途,读此类书多了,人也变得消极,相信命运,再后来特意起个网名,净信。我不懂佛,但觉得信佛之前,先懂人生,懂了人生,知人生不可预测,智慧有限,才受佛祖指点。初涉江湖之人,血气方刚,当先闯荡,当然颇具慧根者除外。

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赵普贵为宰相,所读最多为《论语》一书,书读前二十篇,治大国如烹小鲜,故可以说,其人读书有法。

在我看来读书当读有用之书,何为有用之书,简而言之,所读之书益于心性,读后则通情达理。读书后爱钻牛角尖,偏执一念,颇觉与其见解不同者,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皆不可取也,这说明书读的方向有问题。徐霞客爱好游记之书,读此类书籍多哉,后又游览名山大川,乃作《徐霞客游记》。李时珍关心人间疾苦,乃有志于疗贫者之疾,读书至多,又治人无数,颇感世间医书有惑,则遍历各处,亲尝百草,乃成《本草纲目》。

各人读书又不同,比如胆小懦弱之人可以多读明快之书,明快之书读来能振奋人心,比如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读起来即感觉豪情万丈,精神倍长。但此类人不适合读鬼怪志异书籍,以及悬疑破案小说,看后或又感觉精神紧张,草木皆兵。比如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又如干宝所著《搜神记》等,读后费精神,也对健康不利。

读书不必多,但要精,藏书也不必蒙灰尘,但求有所利用。我们很多人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藏书以多为荣,读书跟不上趟,家里藏书数架成千数万册,笔下无一言,这明显不符读书之道。古人有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藏书用来读,好读书所以藏,书不读何必藏也。读书贵在言,贵在作,贵在出世,为我所用,很多书友都不耻于言与作,总感觉读书深藏于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屑于为外人道也。

这也是一个误区,在我看来,书籍都是定型的,都是无生命的,但读后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生命力,还在于用。爱书之人,手不释卷,人书不分,古人称之为书痴,现代人称为书呆子或者书虫,书呆子和呆头呆脑有关,书虫则是褒义词。吃书的虫长大了当然也就要破茧成蝶,飞舞于花草繁盛之处,吸食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

人与书同途,当有无穷功用,书藏来是要读,读的书或使迷失之人振奋精神,或使求道之人专业精进,或使入世之人精彩出世,则格物致知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