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魈聊斋志异鉴赏 [复制链接]

1#

孙太白曾经说过:他的曾祖父在南山柳沟寺内读书时,麦收时回了家,过了十几天方又重新回寺读书。他打开书房门,只见书桌上积满灰尘,蜘蛛网也布满窗户。他忙叫仆人打扫书房,直到晚上才觉得书房清爽可以坐人。于是他整理床铺被褥,关门后就躺在床上。这时月亮的清辉酒满窗户,四周寂静,万籁无声。

他突然听到大风骤起,寺门忽然发出巨响,以为是和尚忘记了关寺门。他正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时,忽听风声渐渐逼近他的书室,不一会房门也被吹开了。他感到十分奇怪,思想还没转过弯来,那声音已经进到屋内。他又听到靴声铿铿响,渐渐走近他卧房,心里才开始害怕起来。

卧房门突然大开了,忽然看见一个大鬼弯着腰挤进门来,突然站在他的床前,有屋梁那般高;大鬼的脸像老南瓜皮多皱难看;眼睛贼亮贼亮的,扫视四周;巨口大如盆,牙齿长三寸多;舌头在嘴里转动,喉咙里时时发出一阵呵喇呵喇的怪声,把四壁也震动得发响。

他害怕极了,但又想相隔这么近,跑是跑不脱的,不如就近杀死它。于是他暗暗地抽出枕头下面的佩刀,突然用力向鬼猛刺过去,刺中了鬼的腹部,发出石缶一样的声音。巨鬼大怒,伸出巨爪扑捉他。他把身体稍稍向后一缩,鬼把他的被子撕扯掉,十分气愤地走了,而房门关闭却依然如故。

家人推开窗户进屋,看到这个情况大吃一惊。他们连忙把他从地摔扶起来送到床上躺下,他才向家人讲达刚才况大吃一惊,也们房发生的一切、家人与他到处查看,发现被子还夹在门缝里,他们开门取出被子,又四处查看,只见上面有畚箕大的爪痕,五指抓过的地方都穿了窟窿。

天亮后他不敢再住下去,与家人收拾完书箱回了家、后来他曾经问过寺里和尚,他们都说再没有发生这样的怪事。

鉴赏

此篇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来逐步展示孙太白曾祖的勇敢。在一个月光如水,万籁无声的夜晚,突然狂风怒吼,震得山寺大门作响,此时孙太白的曾祖掉以轻心,误以为是和尚忘记关门。当忽听靴声鏗铿逼进房门时,孙的曾祖内心很恐怖。

而一当大鬼进了房门时,孙的曾祖见状害怕极了。见走投无路,孙的曾祖想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鬼拼了,于是勇从胆边生,与鬼进行搏斗。这种由误以为是和尚忘记关广到恐怖,由恐怖到极度害怕,由极度害怕到万般无奈,由万般无奈到不如以死相拼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而细致地表现出了孙的曾祖的勇敢性格。

为了突出表现孙的曾祖的勇敢,小说除了借狂风的声势来渲染鬼来势凶猛外,面且还运用肖像描绘法来给鬼绘形:身材高大,头顶屋梁;脸如老南瓜皮起皱;目光如电:大口如盘;牙长三寸;舌头在口内不停地转动;喉咙里不时发出啊喇的声音,震得墙壁发响。用巨鬼来映衬孙的曾祖的巨大勇气。

小说还直接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来刻画孙的曾祖的勇敢,面对巨鬼,他是暗地抽出枕下的佩刀,用全力向鬼砍去,击中了鬼的腹部。当鬼大怒,伸出巨爪抓他时,他将身缩,使鬼扑空。小说所描写的这个场面,用语极为险怪,气氛极度紧张,既表现出鬼的凶恶,又刻画了孙的曾祖的勇敢过人。

佳句

第一个分句以俗语入文言句式,写山魈(音消)的怪脸,第二个分写山魈的怪目和警觉;第三个分句写山魈的巨口与獠牙,第四个分句写山魈舌头乱动和喉咙发出可怕的巨声,整个句段语言险怪,语气急促,既使奇鬼森立纸上,又使紧张气氛弥漫在全句的字里行间。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此为典型的文言文句式,既简练,,达意,用叠字词“忿忿”作状语,一笔写尽了山魈因未抓到孙愤恨而去的神态。

原文

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麦秋旋里,经旬始返。启斋门,则案上尘生,窗间丝满,命仆粪除,至晚始觉清爽可坐。乃拂榻陈卧具,扁扉就枕,月色已满窗矣。辗转移时,万簌俱寂。

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辟矣。大疑之,思未定,声已入屋。又有靴声铿铿然,渐傍寝门。心始怖。

俄而寝门辟矣。忽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

公惧极。又念咫尺之地势无所逃,不如因而刺之。乃阴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声。鬼大怒,伸巨爪攫公。公少缩。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公随衾堕,伏地号呼。

家人持火奔集,则门闭如故,排窗入,见公状,大骇。扶曳登床,始言其故。其验之,则衾夹于寝门之隙。启扉检照,见有爪痕如箕,五指着处皆穿。

既明,不敢复留,负笈而归。后问僧人,无复他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