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说丨婴宁眼泪葬天真 [复制链接]

1#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聊斋志异》里的婴宁,笑得最迷人,像山花野草一样自由。

她的笑,真是无比丰富:“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撚花”,“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复笑,不可仰视”,“又大笑”,“至门外,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不能自止”,“(生)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微笑而止”,“笑至”,“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孜孜憨笑”,“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笑极不能俯仰”,“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不避而笑”,“笑而下”。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写一群人的笑,《婴宁》写一个人的笑,都是神笔妙文。林黛玉有最迷人的哭,婴宁有最迷人的笑。

这样一个爱笑、善笑的姑娘,初读即令人生爱,极容易让人感觉到她的天真、自然、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充满了自由和快乐。

然而,婴宁的笑几乎是不分场合的,又不免有些夸张,这种夸张尤其体现在她来到婆家之后。一个人,不分场合而又有些夸张地笑,是不是傻子?婴宁真是“呆痴裁(才)如婴儿”吗?从她的表现来看,当然不是。小园树下,看她三言两语、三招两式就把王子服耍得团团转,更不用说对西邻之子的墙下恶作剧了。被婆母责言后,终不复笑,甚至后来“悽恋*母,反笑为哭”,处处可见她不是“傻大姐”。

“异史氏”(作者蒲松龄)说她:“似全无心肝”,“其黠孰甚”,“隐于笑”。清·但明伦说她:“装騃”,“不痴”,“吾欲忘忧,时时展卷而观其笑;吾欲善事,时事掩卷而学其痴”,又说她要跟着王子服回家时的笑“乃是真喜,乃是真笑”。至少他们都不认为婴宁是纯任自然的。应该说,婴宁既天真,又聪慧;非惟自然,抑且狡慧。

蒲松龄极力写婴宁善笑、爱笑,更显得后来她的“竟不复笑”、“反笑为哭”深邃而令人忧伤怅惘。

爱笑的同时,婴宁又极爱花。花是美,是天然,杜丽娘就说自己“一生爱好(hǎo)是天然”。从山野进入王子服家,就是从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世界,进入了世俗规则、道德教条之中。婴宁原先的生活环境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这是一个与人世殊绝的境地,有这样的环境,才形成了婴宁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自然的性格。外在生存环境的改变,压抑了婴宁的内在精神世界,她在家中种满了花,也许就是对以往那种世界的追寻,想要重塑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世界。可惜,人世间再多的花,也都是被世俗沾染了的作态之花,再也不能像山野中的花那样绚烂、纯美而自由了。改造生存环境失败,精神故乡失落了,婴宁只好改造自己——她不再笑了,她的纯真和自由被凿去,她只好让自己学得“懂事”些。

有一天晚上,这个“竟不复笑”的姑娘,“零涕”“哽咽”了。她的哭不是世俗世界造成的,也是出于天性,“悽恋*母”,但婴宁由爱笑到“竟不复笑”,再到“反笑为哭”的过程,不能不让人感到自由天性被侵蚀而终于消失的忧伤怅惘。

婴宁的眼泪里,埋葬着整个人类的纯真。流着眼泪的婴宁,从此大概就成了人世间的孝女、贤妻,走上了俗世轨道。

一年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赤子才有纯真,希望婴宁的儿子能像母亲最初那样纯真,却不要像母亲最后那样进入了世俗约束的人生轨道,这,是否可能呢?

想起苗怀明老师讲《西游记》,孙悟空成佛作祖了,“若干年之后,如果再有哪位后起之秀因拿不到蟠桃会的入场券而大闹天宫,也许在镇压的队伍中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孙悟空长大了,成熟了,我们该为此庆贺,还是该感到悲哀?”(《梦断灵山:妙语读西游》,浙江古籍出版社年)

附《婴宁》原文(取自赵伯陶注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赵书原文即依从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〇邾娄孙甲智记

蕉鹿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