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斋一个倒三观的奇怪故事,被同情和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9/a6olgc4.html

“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中很多故事宣扬的都是扬善抑恶精神,可见蒲松龄很有正义感,但个别故事看了却有颠倒三观的感觉,似乎作者赞扬的是“丑陋”,比如今天谈的这篇《种梨》。

先把这个故事翻译成白话文分享一下。

有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他卖的梨个大,味甜美,虽然价格较高,但深受欢迎。有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厚着脸皮向卖梨者乞讨一个梨吃,卖梨者坚决不给,并让道士快走,但道士就不走,并且说:“你这一车梨几百个,我就讨要一个吃,对你没啥损失,为什么不给?”

两人就吵闹起来,旁观者有人看不下去,对卖梨的说:“你挑一个小的、不好的梨给他,把他打发了吧。”但卖梨的铁了心,就是坚决不给道士梨吃。

旁边店铺的伙计心很好,看两人争吵不休,就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道谢后,转身对围观的众人说:“父老乡亲们,我出家人绝不像他这样吝啬,我其实有好梨,现在就拿出来分给大家吃,见者有份!”

傍边有人不相信,说:“你既然自己有梨,为什么不吃,还要讨要别人的?”

道人笑着说:“我讨要这个梨,其实是为了做种,大家看好了!”

道人先几口把梨吃掉,梨核放在旁边,然后拿出铁锹,随地挖了一个坑,把梨核种进去,再用土盖好。

种完梨后,道士向围观的人索要一盆水来浇梨。但见一个好热闹的青年人从家里端来滚烫的一盆开水给道士,道士微微一笑,把开水浇到刚才种梨的地方。

大家都睁大眼睛盯着,心想这道士莫不是疯了?谁知过了几分钟,地上竟冒出一株嫩梨苗,然后慢慢长大,长成一株大梨树,枝叶茂盛,紧接着开花、结果,熟透的梨子挂满枝头,香气诱人。

道士把枝头所有的大梨都摘下来分给围观的众人,分完后就接着把梨树砍倒,扛着梨枝从容而去,留下众人大口啃着香梨,念着道士的好。

道士做法种梨、分梨时,卖梨的乡下人也在旁边聚精会神的盯着,被惊呆住了,以至于忘了卖梨。当道士走后,他才想起正经事,急忙去看自己车上的梨。哪知满车梨一个都不剩,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道士分的梨全是他的,众人吃的都是自己的梨!

他再仔细查看,不光梨全没了,车把还断了一根,茬口一看就是新砍的。卖梨的气坏了,急忙去追道士,拐过墙角只发现断掉的另一截车把在地上扔着,才知道道士刚才砍得梨树,原来是他的车把。此时道士早已走的无影无踪,只剩下满集市的人都合不拢嘴的笑。

故事讲完了,在文章末尾,蒲松龄还假借“异史氏”的口吻说卖梨的受市人嘲笑是有道理的,且写道“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

我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很好玩,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可后来想想,觉得这个故事和最后蒲松龄的观点有问题,宣扬的价值观不对,甚至觉得道士是个“无赖”。

故事后面“异史氏”的观点其实就是蒲松龄自已的观点,他竟然谴责卖梨人,仅就本故事而言,这个观点是错的。

卖梨人是个乡下人,可能也不是很富有,他的梨不是偷来的,不是抢来的,而是辛苦劳动得来的。他凭什么白给别人梨吃?道人乞讨梨吃,他当然可以给也可以不给,给说明他心底善良,不给只说明他吝啬,他本身并没有任何错。

试想,如果人人都来问他乞要梨吃,那最终是什么结果?

而道士呢?他凭着自己会法术,戏耍卖梨的,在不知不觉间把梨全部给“偷”走了,这不就是恃强凌弱?这跟强取豪夺有何本质区别?我觉得受到同情的应该是卖梨的乡下人,受到谴责的应该是道士。

很多人认为此故事讽刺卖梨人“贪小失大”,这点我不认同。卖梨人“贪小”了吗?没有,他没有贪图别人任何东西,他“失大”也是被欺凌而致。

或许蒲松龄想谴责的是富商大户,地主污吏,卖梨的只是“背锅”者,那就是他选故事不当了。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蒲松龄向做生意的借钱没有借到,故借此文讽刺一下?

如果是针对劣绅、地主,甚至针对今天的富豪捐款事件,“异史氏”所言还有一定的道理,还值得讽刺一下,针对卖梨的就颠倒黑白了。

还得重申一下,本文观点只针对《种梨》这个小故事,不针对整个《聊斋志异》,尽管个别故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值得探讨,但仍不妨碍《聊斋志异》成为经典的名篇巨著。

我们读故事时有必要深入思考,有必要批判性的接受。针对本文的观点,欢迎朋友们分析和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