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上狼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828/4687762.html

18狼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课时

第1课时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中心。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故事导入

师讲述《狼三则》之一。

课件出示: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夫担子里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再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他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金。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2.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这真是一只愚蠢的狼,这个故事就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于蒲松龄,你了解多少呢?(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他童年随父读书,青年时热衷于科举。19岁时,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皆列第一,考中秀才。但从此以后,科场不利,始终未得一第。43岁时补廪膳生。51岁时到济南参加乡试,不料第二场抱病退场,结果落第而归。从此,他绝迹科场,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76岁逝世。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谈狐说*,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批判。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的《狼三则》之二,读一读这个奇异的故事,并探寻故事背后的深意。

(板书课题、作者)

本环节用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和作品,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并为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旨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文章

1.教师范读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积累重点词义和常见文言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意。下面,老师朗读文章,同学们边听边看,注意字音,划出停顿。

任务:

(1)圈出文中重点生字词和易错字,并根据老师的范读标注拼音。

(2)根据老师的范读,用“/”在文中划出句子朗读停顿。

2.学生交流

(1)学生圈出文中重点生字和易错字,集中订正。

(2)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出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环节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与句读。

三、再读课文,读顺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课下注释,弄清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归纳文言释词方法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帮忙解决,不能解决的词句,教师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和句式。

预设

课件出示:

释词方法:

(1)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理解。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后来得到骨头。前:先得到骨头。

②屠乃奔倚其下。乃:于是。其:代指柴草堆。

(2)组词推断法——把单字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语境确定意思。

屠乃奔倚其下。奔:奔跑。倚:倚靠。

(3)联想推断法——联系学过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通道。以:来,用来。

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

(2)省略句

①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狼”,应为“投狼以骨”)

②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③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3.总结停顿划分方法

师:刚刚在听老师范读时,我们为本文划出了停顿,结合句子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一狼/得骨/止;其一/犬坐于前。

(2)方法2: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顾/野有麦场;乃悟/前狼/假寐。

(3)方法3:连词前面可以停顿。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方法4:发语词后面要停顿。

盖/以诱敌。

(全班齐读课文,读顺文章)

师小结:理解文意,固然可以运用停顿技巧,但最重要的方法是弄懂字词大意、文句意思。理解了文意,才能读准句读,有利于我们读顺文章。

本环节旨在通过学习互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理解文意,读顺文章。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句式和停顿划分小技巧,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统一。

四、细读课文,读懂内容

1.概括文章情节

文章讲述了屠户杀狼的故事。按照事件的发展,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用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

(生交流后,师明确)

课件出示:

屠户遇狼(开端)——惧狼(发展)——御狼(发展)——杀狼(高潮、结局)

2.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对他们之间的斗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请用原文在表格中填写关于“屠户”与“狼”的内容。

预设

情节  屠户  狼

遇狼  晚归  缀行甚远

惧狼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并驱如故

御狼  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

杀狼  持刀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暴起,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  目似瞑,意暇甚

  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理解作者态度

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评价,请用波浪线勾画出评价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的主旨。

师引导:抓住并理解句中表现作者鲜明态度的关键字——“笑”。

课件出示:

评价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关键字:笑。

情感态度: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富有智慧与力量的人类。

主旨: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了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结束语:在现实中,人遇到狼,已是凶险。在故事中,屠户仅一人一刀,而恶狼两只,有利爪两副,最终却被屠户所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无怪乎鲁迅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内容。运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与思路,训练学生概括中心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在理解文章内容与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水到渠成,同时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2课时

1.分析狼的特点与屠户的形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狼的不同文化形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学生点评。

本环节旨在检查上节课作业的落实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师:鲁迅曾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在蒲松龄的笔下,*怪动物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还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甚是奇异。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呢?

1.读活“狼”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用横线勾画描写“两狼”的词句,理解其特点,然后填写表格。

方法提示:①找出描写两狼的词句,用横线勾画,读一读。

②品析词句,揣摩狼的心理,把握狼的特点。

(生自由交流)

预设

课件出示:

词句  描写角度  心理  特点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动作  紧跟其后,伺机吃人  凶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动作  穷追不舍,不甘罢休  贪婪、凶残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动作、神态  有所顾忌,审时度势;

威慑屠户,放弃抵抗  凶残、狡诈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动作、神态  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麻痹屠户,放松警惕  狡诈、阴险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动作  诱敌包抄,前后夹击  凶残、狡诈、阴险

(2)两只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默契配合”,它们懂得谋划,不断变换伎俩。在文中,作者用哪个字评价了狼?

预设黠。

2.读活“屠户”形象

(1)既然两只狼如此狡诈,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齐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屠户的词句,运用分析“狼”的方法,理解屠户的形象,填写表格。

方法提示:①找出描写屠户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读一读。

②品析词句,揣摩屠户的心理,理解屠户的特点。

预设

课件出示:

词句  描写角度  心理  特点

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心理、动作  紧张害怕,迁就、侥幸  怯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心理  恐惧至极,认清狼性,面临生死抉择  怯懦

顾野有麦场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动作  情急之下,认清地势,放下幻想,绝地反击  勇敢机智

沉着冷静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动作  不为迷惑,抓准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  沉着冷静

勇猛果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动作  保持警惕,小心谨慎  细心谨慎

机智冷静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动作、心理  恍然大悟  机智勇敢

果断能干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用“文中___________(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屠户________________(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心理),表现了屠户的_________________(特点)”的句式说说自己对屠户形象的理解。

预设示例: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在发现狼似乎在打盹时不为迷惑,抓住时机,直击要害,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冷静、勇猛果断。

(3)生齐读,读出抑扬顿挫,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小结:面对危险,害怕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屠户在经历了从“害怕退让—认清形势—放下幻想,决心斗争”的一番心理挣扎后,及时地举刀反抗,使两狼毙命,实属智勇之人。

这个环节以圈点勾画的方法细读课文,通过品读句子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为后面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三、精读课文,读透哲理

1.思考屠户胜利原因

我们在赞叹屠户的勇气与智慧时,不免深思:屠户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生讨论交流)

预设

(1)丢掉幻想,树立了与狼搏斗的思想。

(2)观察环境,占据有利地势。

(3)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

(4)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除恶务尽。

2.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蒲松龄身处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把这件事写进《聊斋志异》,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预设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妥协,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3.联系现实谈做法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好人善意,也会遭遇坏人恶霸。阅读下面的材料后,结合本文说说在类似情形下的正确做法。

课件出示:

曾在某快递公司工作的张昆鹏曾多次给付某送过快递,他发现付某经常独自在家。

当他再次来到付某的暂住地时,以送快递为名敲开付某家门,持刀抢劫付某。张昆鹏将付某推进屋里按倒在床上,并用绳子将付某的手脚捆住。

就在张昆鹏翻箱倒柜找钱时,付某呼救。张昆鹏见状,用枕头捂住付某的嘴,又卡住其颈部,导致付某死亡。

(生讨论交流)

预设(1)努力克制恐慌,保持冷静、清醒,明确歹徒的行凶目的。

(2)要确保自身生命安全,不要过分在意财物的损失。

(3)观察周围环境,选择有利的方法。如:室内呼救不像公共场合呼叫有震慑歹徒的作用,相反可能激起歹徒杀人灭口之心。可以与歹徒平心静气聊一聊,先稳定歹徒情绪,再想办法。

(4)应记下歹徒的体貌特征和其他明显的个人信息,确保自身安全后立即报警。

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动脑,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摆脱困境。

本环节旨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分析屠户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以真实案例作为载体,让学生获取文章的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师:在《狼三则》之一和二中,不管是愚蠢的狼,还是狡诈的狼,都难逃灭亡的命运。我们再来读另一则故事,看看读完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阅读《牧竖捕狼》,结合注释和译文,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牧竖捕狼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③,意甚仓皇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⑦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⑧彼,跑⑨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⑩,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①牧竖:牧童。竖,小孩。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③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④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⑤嗥(háo):狼叫。⑥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⑦致:招引。⑧趋:向,到。⑨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⑩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译文:有两个放牧的孩子走进一座山里,到了一个狼洞前面,发现洞里有两只小狼。他们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然后分别爬上一棵树,两树相距约有几十步远。不久,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小狼不见了,立即显出焦急的样子。这时,一个小孩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耳朵,故意让它嗥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就发疯地直奔到树下,一边嗥叫一边抓树想爬上去。另外一个小孩又在另一棵树上弄得小狼叫得厉害,大狼停下嗥叫,四下观望,才发现了那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丢下这里,奔到那棵树下,像刚才一样一边嗥叫一边抓树想爬上去。这时先头那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回来。(大狼)口中不停地嗥叫,脚下不停地奔跑,往返几十次以后,奔跑速度渐渐慢下来,叫声也渐渐小了,最后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久久不动。小孩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讨论: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预设赞同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吃人的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

不赞同牧竖的做法。因为大狼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牧竖“杀狼”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师小结:大家一致反对牧竖的残忍行径,因为我们知道:人与动物之间不是敌对关系,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爱护每一个生命。

2.分析狼的传统形象

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课件出示:

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哭狼嚎引狼入室狼吞虎咽

预设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课后习题第四题答案。

3.探究狼的新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狼被赋予了新的形象。请看下面的材料,说说新时代的狼性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材料一:狼,生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耐力很好,能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奔跑20千米。最大本领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食草动物。狼的智商高度发达,可以通过气味、叫声、肢体动作进行沟通。每个狼群中都有一定的等级制,每个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有仇恨和打架的行为。相反,在围捕猎物和共同抚幼方面,还表现出一种友爱与合作的精神。

材料二:很多企业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著名品牌有“七匹狼”“与狼共舞”。影视剧中特种兵多以狼命名,如战狼、西北狼、独狼……

预设狼性——勇敢、坚忍、聪明、机敏、野性,具有团队精神,懂得协作,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结束语:本文的狼不仅贪婪、凶残、狡诈,还具有人的心机、智谋、心理,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借助这一奇异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可是当我们走出中国传统文学,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狼时,发现了其新的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本环节旨在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延伸。课外阅读既增加了对《聊斋志异》作品的了解,也是对文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课外写作,实现读写结合,深化理解。

这个环节借用各种材料,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狼和狼文化,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狼三则》之三。

2.完成教材P课后习题第五题。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根据其特点,遵循教材编排原则和单元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既注重文言知识的学习积累,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在文言知识教授的过程中,由文言词句的翻译到释词方法和句式的归纳,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文章主旨时,逐层深入地读懂故事内容、主旨,并学以致用。

在“读活形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语言品析和填写表格的方法,理解屠户和狼的特点,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概括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课内外对比阅读的设置,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狼文化,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些均是对课文文言知识、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含蓄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也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孤愤。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题材内容来看,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梅女》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等;

第五类,是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狼》等。

《狼三则》故事简介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狼都被杀死了,作者借此肯定杀狼是正义行为。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

古人有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说的是只要掌握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和规律,就能够掌握初步的文言文写作技能。虚词,泛指没有实际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如本文中的“之”“而”“以”等,都是虚词。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呢?

(1)语境推断法。要分析虚词,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依据虚词所在的上下文进行判断。如“以刀劈狼首”的“以”是“用”,“可以为师矣”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2)语法推断法。即依据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功能去判断。虚词在句中只能表语气或起辅助作用。通过分析句子及虚词的辅助作用有时也能推知虚词的用法。如“亦毙之”的“之”在动词的后面作宾语,代指“正在打洞的那只狼”。“君子之行”的“之”在两个名词之间,就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久之,目似瞑”中的“之”在表示时间的状语后面,只能是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没有实义。

(3)位置推断法。即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意思。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会发生变化。如,“夫”在句首(“夫君子之行”),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在句中(“岱宗夫如何”),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用在句尾(“逝者如斯夫”),表示感叹。

(4)语气推断法。“盖以诱敌”中的“盖”表示推测语气,是“大概,原来是”的意思。

(5)句式推断法。一些文言虚词,常和某些词语固定搭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构成特殊句式。若能抓住这些句式,也能快速掌握虚词的用法与规律。如,“其如土石何”中,“如……何”这个句式意为“把……怎么样”,“其”用在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词语推断法。利用成语或学过的词语等进行推断。如“喜形于(在)色、无济于(对)事”等。

怎样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就是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狼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处于主导地位,伺机吃掉屠户;屠户利用有利地形“弛担持刀”,狼又主动“诱敌”进攻,屠户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最终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这就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妥协,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