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史小说大师科举屡考不中,酷爱写小说,想 [复制链接]

1#

说到《聊斋》,很多朋友就会想到各种令人深思的志怪故事,此书是我国文学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是淄川人。清朝初年,淄川一代灾荒、战乱连连,蒲松龄就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出生书香世家,可是从19岁考上了秀才以后,在科考的路上就一直停滞不前。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功名,日日苦读,结果却变得穷困潦倒。

蒲松龄18岁结婚,分家时只得到了村外蒿草丛中的三间破房子。因为四面进风,只能向亲戚借门挡板来挡风。好在妻子十分贤惠勤劳,才勉强维持一家子的生活。

蒲松龄对家中的事务不上心,一心只想着勤奋读书。他给自己做了个本子,上面写着每天应该读什么书,写什么内容,从来不空闲。但他对科举考试中的那些八股文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写出的文章得不到考官的喜爱。但是他的小说却越写越好。

31岁的时候,蒲松龄考上了进士的同乡孙蕙当上了江苏某地的县官,他得知蒲松龄家中困难,就邀请他到江苏,当自己的幕僚。这是蒲松龄一辈子中唯一一次出远门,一年的生活经历让他的视野更开阔,亲眼目睹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搜集到了不少的写作素材。

回到家后的几个月,他又到同县的毕际友家中当家庭教师。毕家的老爷子曾将当过明朝的户部尚书,家中条件非常好,就连收藏的书籍都有上万卷。蒲松龄在毕家工作了30年,有机会尽情地阅览他家的藏书,自己的文化修养也不断的提高了。

蒲松龄在家乡一边读书备考,一边着手写小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心中的愤懑不平,都用描述*怪故事的方式,写成了一篇篇小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聊斋志异》。

有一年夏天,蒲松龄感到头脑中的素材都写完了,实在是写不下去,于是扔下了手中的笔,漫步到村口。他看着人来人往的大道,突然想到一个方法。一个人有一种想法,三个人不就不止一种了吗?

于是他从箱子里翻出来几件旧衣服,拿到当当铺换了些钱,买回了几斗绿豆。回到家后,将豆子煮成了绿豆汤,倒到缸里,然后搬到村口的大树下,摆了个茶摊,还在地上铺上凉席。

过往的行人都可以在他的凉席上坐下休息,舀碗绿豆汤河。但他有个条件,那就是喝过绿豆汤的,都必须讲一段趣事当做补偿。

过路人说故事,他就仔细的听着,认真的思考。时间一长,各种各样的奇闻怪事,都汇集到了他的茶摊。各处的人都知道了,也都愿意把看到的,听到的趣事讲给他听,甚至识字的,还会写下来交给他。

用这样的方法,蒲松龄收集到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虽然良莠不齐,好坏不一,但只要经过他的加工,立即变得文采四溢,妙趣横生。

在蒲松龄的笔下,上至贵族官僚、文人雅士,下至乡野农户、江湖人士、婢妾娼妓都包含在内。写的大多是*怪狐仙,但都具有人情味,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馈。

比如《促织》,写明朝宣德时期,皇帝喜欢玩促织,每年都要百姓进献促织。下面的官吏就趁着机会敲诈勒索,搞得好多人家倾家荡产。

华阴一个老实的农民,为要求去捉促织,因为完不成任务,被打得两脚溃烂,家产也被搜刮殆尽。他的妻子得到一个女巫的指点,让丈夫做到了一只极好的促织,农民将它当宝贝。然而就在他外出时,促织被9岁的儿子弄死了。儿子知道闯了大祸,吓得投井自杀。农民回家发现儿子不见了,非常焦急,到处寻找,最后在井中发现了儿子的尸体。

夫妻两人抱头大哭,十分悲痛。这时他儿子的*魄,已经变成了一只善斗的促织,让农民拿去交差,才拯救了这个可怜的家庭。

这个故事就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蒲松龄的笔尖直接对着最高层的人,讽刺得相当深刻。

蒲松龄读了很多书,才华横溢,甚至可以称为一代文豪。然而他的命运,和他笔下的很多人物一样,十分悲剧。他一辈子都在苦读,希望考取功名,然而一直不顺,直到71岁,才成为了贡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