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节,月亮是最圆的,那时,她才得意洋洋地放出她那明亮的光辉,也许这天晚上是月亮最得意的时光。看到月亮,就总是能让人文思泉涌,不禁想起“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此诗其实原无出处,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这首诗出自影片《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而这部风靡大街小巷的《倩女幽魂》则是通过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改编而成的。
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的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户蒲姓商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氏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他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青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温饱想过很多办法;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人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淄博老槐树下,以茶卖故事
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大路口的一棵老槐树下,一位三十多岁,身材瘦削,穿开襟粗布短衫的农家汉子,摆着一个茶摊。茶摊上放着一小缸粗茶和几只粗瓷大碗,简陋而朴实,但令人奇怪的是茶摊上还摆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人们不禁纳闷,茶摊怎么还摆这些不沾边的东西。诸位大可不必惊奇,因为这位摆茶摊的瘦汉不是别人,正是蒲松龄。蒲松龄摆茶摊,是在以茶换“故事”。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里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我们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悠哉悠哉的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故事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是淄川人,周村区是淄博市辖区,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曾这样描绘淄博周村:“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称。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经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周村花灯、民间扮玩、五音戏等民俗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民间扮玩的代表项目“周村芯子”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演绎的故事就发生在周村。
淄博与济南,贯穿一生
蒲松龄的一生到外地旅游较少,虽然蒲松龄是淄川人,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济南大明湖不仅是个波光荡漾、风景秀美的去处,也是一个文化名人荟萃、历史积淀厚重的场所。早在唐宋时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闻名四海。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亭榭点缀其间,南面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沿湖的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的南面有清宣统年间仿江南园林建造的遐园。遐园内曲桥流水,幽径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称为“济南第一庭园”。湖边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临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览无余。湖对面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极阁,依阁南望,远山近水,楼台烟树,皆成图画。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
蒲松龄自少年乡中直到垂老,几乎每年都要来到济南应试。蒲松龄不仅写下了讴歌济南的大量诗文,而且在《聊斋志异》中还写了27个以济南为背景的传奇故事。他的小说刻画了高官、小吏、文人、书生、僧道、工匠、民女、商贩、艺人等众多人物形象,描写了清代前期济南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市井百态。
《聊斋》中有《偷桃》一文,记录的是一场在济南上演的精彩魔术。
春节的前一天,各行各业的行会要抬着纸扎的彩牌楼,吹吹打打地到布政司衙门去向上官祝贺春节,这在过去叫做“演春”。有一年,贺春的人们给上官们表演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古彩戏法。魔术师将一团几十丈长的绳子抛向空中,绳子就神奇挂在半空,不断上升,隐隐约约地升到云端。魔术师让他的儿子顺着绳子攀爬,去天宫王母娘娘那里偷桃子。其子手脚并用向上攀去,渐渐没入云端。过了一会儿,从天上掉下一个碗口大的桃子,刚献到堂上,绳子却从天上落下来。耍戏法的大惊失色:“糟了,天上有人把绳子砍断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儿子的人头从天上掉下来,继而脚、肢体、躯干等残肢纷纷落下。魔术师一件一件拾起来装进箱子,跪下哀求说:“我儿子为了偷桃子死无全尸,求大人们可怜小人,赏几个钱给儿子收尸。”堂上的四位大官员很惊骇,纷纷拿出银钱赏他。耍戏法的收好了钱,回身拍了拍箱子说:“儿啊,还不赶快出来谢谢各位大人的赏钱!”这时,一个披头散发的小孩爬出箱子,朝堂上叩头。一看,正是魔术师的儿子。
这类把戏,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一年,恰逢蒲松龄来济南参加童试(明清两代生员的入学考试),因为这个戏法耍得太神奇了,所以深深地印在了他脑海里。这一年,蒲松龄19岁。在蒲松龄29岁那年,还在济南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自然灾害。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晚7点至9点),身在济南的蒲松龄与表兄李笃之秉烛夜饮,忽听见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向西北而去,大家感到诧异害怕,却不解其故。继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河水漫出河槽一丈多远。墙倒房塌声、孩子的哭声、妇女的惊叫声、鸡叫狗咬声混在一起,如同鼎沸。人们站立不住,坐在地上滚来滚去。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才稍微平息下来。街上,男男女女聚在一起相互说着刚才发生的事情,浑然忘记都没穿衣服。
蒲松龄所记载的,是“郯城地震”波及济南时发生的景象。
看秋叶飘落,艳花凋谢,江山美景总会令人有物是人非之感,唯独这亘古常新的明月却长存在世人的心中,伴随着蒲松龄带给我们的神奇故事,就这样沉醉在皎洁的月光中。
生于,终于
性别:男
出生地:山东淄博
别名:柳泉居士
学历:贡生
职业:小说作家
主要作品:《聊斋志异》
官方评价:聊斋先生
民间评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活动足迹:淄博—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