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聊斋之铁布衫法蒲松龄创作的严谨态度由此可
TUhjnbcbe - 2025/3/26 19:26:00

蒲松龄少年成名,但之后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当过几年知县幕宾,之后就长期在家乡毕际友家当私塾先生。蒲松龄的文笔才华在聊斋志异中横溢四射,但他不得志的原因也异常明显,那就是正直、坦诚、大胆、叛逆、观念超前,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为当朝和儒家礼教所容。据清人笔记所言,蒲松龄在家门口设茶摊,置烟茶,路人讲出故事便可替代茶钱。蒲松龄记录后再加工整理。可以想见乡野流传的离奇故事很多是荒诞不经的,官绅士人是不齿的,但聊斋之异刊印后立即引发轰动和争相传阅,可见蒲松龄去糟粕取精华的再创作的工作量极大,这篇《铁布衫法》故事很短,但是蒲松龄创作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故事很短,原文照录如下:

此处“势”是指生殖器,这番铁布衫的描写与今日卖艺的、武术表演的金钟罩铁布衫基本一摸一样,表演起来异常精彩。但是,清朝的蒲松龄描写神功时又与今人吹嘘有不同之处,就在结尾一句“但畏刀耳”,这就高下立判了。

今日已是科技昌明时期,然而说起金钟罩铁布衫,统统都是刀枪不入,铜皮铁骨,然而只有清朝一个乡村穷教师说出了铁布衫的问题:怕刀割!

这么不经意的一句补充,看出了这个清朝乡村穷教师的创作严谨态度,谁还能说聊斋志异荒诞不经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斋之铁布衫法蒲松龄创作的严谨态度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