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蒲松龄是继庄子之后的又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的
TUhjnbcbe - 2025/4/8 17:20:00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首先,庄子受殷楚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王国维谈到以庄子为代表的南方文人的想象力时,说到:“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惠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书中充满着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气势,正是这种想象力赋予了庄子文学创作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战乱、险恶的社会环境是这种真幻结合的浪漫主义精神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刘熙载在《艺概文概》说:“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不管他的想象如何离奇虚幻,语言如何放诞无稽,都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始终是庄子对社会人生真实的内心心理体验。写实的手法已无法表现社会环境的险恶程度和内心真实的感受,庄子在逃避尘世之际,只好用真幻结合的手法穿梭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则阳》一文便是庄子真幻结合艺术手法运用的典型代表:“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在一只蜗角之中,触蛮相争竟伏尸百万,极度夸张,令人难以置信,这正是战国时期“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庄子》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扑朔迷离的时空转换,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庄子》一书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庄子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转换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时间可长可短,空间可以至大至小。

他在开篇就用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创作了一个至大之境:“北冥有鱼,其名为棍。鳃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鱼鸟是不存在的,可是庄子通过空间的虚幻,呈现了一个广阔的意境,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它当做实际存在的东西来看了,这种真幻结合的艺术化方式,正是和庄子的“道”一样亦真亦幻的存在着的,感觉上虚无缥缈,但又在自然人生中切实存在。在时间的观念上,他也运用了真幻结合的方式,在《秋水》中“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己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正是庄子对时间的超越意识,才使我们跟随着庄子思维在自由的时间意识里没有限制的驰聘,才能超越现实体验一种永恒的时空意识。

(二)、庄子用真幻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塑造了一大批虚幻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不受现实生活、时空的制约,却是作者寄托情感和阐明道理的重要工具,是为了反映现实问题而存在的。例如在《应帝王》中写了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故事,看似荒诞离奇,虚幻迷离,但其实是庄子借故事来说明“有为”的害处的。蒲松龄之所以借鉴庄子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正如清代的张鹏展所说:“余初读淄川蒲柳泉先生《聊斋志异》恢奇变幻,极众态之形容,托深心于豪素,迹其缠绵悱恻,傲诡环伟之情,皆抑郁无聊,所不能已于世道人心之故,而诗人之旨寓焉。”险恶的社会环境和孤愤落寞的情怀是他不断向庄子靠拢的原因。

《庄子》真幻结合的浪漫主义精神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杨义先生认为《庄子》中“处处可以发现导向虚构虚实和奇思异想的心灵通路,历代小说家的不少创意中都可以或浓或淡地发现《庄子》的影子”与《庄子》相比,《聊斋志异》也是充满虚幻离奇的浪漫色彩的,蒲松龄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映成趣的超现实理想化的异域幻境,这正是蒲松龄对庄子真幻结合浪漫主义艺术精神接纳和传承的体现。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蒲松龄对庄子浪漫主义精神的继承和超越情况:首先,蒲松龄对庄子真幻结合艺术手法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聊斋》荒诞诡奇叙事空间的虚构上。

庄子的时空观念对《聊斋志异》打破时空界限的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聊斋》一书中呈现的是和人间相通的自然界和幽冥世界,是一个花妖狐魅可以与人自由往来的世界,是一个突破了虚实界限的艺术存在。这个艺术空间里不仅人物亦真亦幻,景象更是扑朔迷离,幻想与现实完全和谐统一在一起,使文学创作因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而散发着浓烈的浪漫主义光彩。

蒲松龄吸收借鉴了庄子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小说《聊斋》在艺术时空上呈现出了无极限变化,不仅拓宽了小说描写的时空领域,更使蒲松龄得以超越现世世俗规律的约束,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更为广泛的活动范围,可以在“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里自由往返,也可以在“地狱、人间、天堂”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庄子“真幻”的文学观念其实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幻化手段,蒲松龄经常在小说中幻化一个包含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环境,在这个幻化的人间世界里,蒲松龄可以假托鬼狐世界自由的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寄托自身的理想与对现实的希望。

在《云翠仙》中云翠仙遇人不淑,嫁了无赖梁有才,她机智的将梁有才带至家中,指责他鬻妻的恶劣行径,愤然离去,此时“楼舍华好”的房屋突然变得“野色苍莽;灯亦寻灭。并无屋宇,身坐削壁上。俯瞰绝壑,深无底。骇绝,惧堕”,蒲松龄通过环境的幻化达到对梁有才这种贪婪、薄情男子的批判,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正如但明伦评道:“叙次忽断忽续,如山势奔腾而来,突成绝壁,令人目眩心迷”。虽然蒲松龄的幻化手段是超越常规思维的,但他的幻想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在幻化的空间里也时时融合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与期许。

可以看到,这种真幻结合的艺术方法给蒲松龄创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他笔下的形象可以“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在现实和想象、希望和理想之间,超越了时空、地域的束缚,任意驰骋。这种真幻结合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将社会中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在虚幻的世界里得到解决或缓和,实现了作者抒发孤愤的创作主旨;同时,蒲松龄采取真幻结合的艺术形式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使《聊斋》一书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蒲松龄是继庄子之后的又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