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聊斋志异僧孽之恶
TUhjnbcbe - 2025/4/12 17:20:00

僧是佛教教徒的称呼,对于民众而言,出家为僧一般都是看破红尘,愿意青灯伴古佛的大彻悟者。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僧已经不是原来的僧了,也没有了双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求度人心的宏愿。

在《聊斋志异》中就曾记载着这样一篇故事,说有一个姓张的人突然死去,鬼差带他的鬼魂去见冥王,但是冥王查了生死薄,发现他的阳寿未尽,就责令鬼差送他还阳。但是这姓张的,就求鬼差带他参观一下地狱,这鬼差也就带他看了刀山、剑树等等,最后走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一个僧人被用一条绳子绑住双腿,倒悬挂着,一直在嚎啕着痛。

这姓张的就感觉奇怪,就问鬼差:“他是什么罪,为什么要这样处罚他?“鬼差说:”是为僧,广募金钱,悉供淫赌,故罚之,欲脱此厄,须其自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是一个僧人,他骗取了信众的钱,用来赌博、淫秽,所以被罚,如果想要脱离这痛疼,就必需要自己悔过。

而这张生仔细一看,有些像是他出家为僧的哥哥,但是在鬼差的催促下,他也不能肯定。直到他苏醒后,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他的哥哥已经死了,便急忙跑到他哥出家的寺院去查看,可是还没有进门就听到痛哭声,进了房间之后,就发现他哥哥的双腿生疮,脓血直流,并且倒立在墙壁上。

张生问他哥为何要这样倒立在墙壁上,他哥说,这样的舒服一些,而这张生这时则将在地狱看到的事情告诉了他的哥哥,而他哥哥听过之后,也就从此改过,日日念经。

这篇故事是出自《聊斋志异》卷一的僧孽,虽然故事不长,但是其中所说的故事却是令人发省,僧不为僧可见不只是现在的主要现象,在古代也有这样的现象,而这篇故事的最后两句话则说得最好:“恶人每以自解,而不知昭昭之祸,即冥冥之罚也。可勿惧哉!”

不管做何事,都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而不是斩草除根,凡事留一线,或许在哪一天这一线就是后路,虽然这篇故事只是一篇志怪小说,但是其中所想让众人理解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僧人是如此,而其它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活着》:福贵的结局并没有比死了更好

地府也不真的是摒弃人情

聊斋中的《考城隍》,正是科考不得志的体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聊斋志异僧孽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