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细数蒲松龄写过的那些叛逆事儿,敢于痛
TUhjnbcbe - 2025/4/18 17:02: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www.pfzhiliao.com/

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最出名的是《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正是“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而蒲松龄就在这时“腾空而出”,用笔杆子代替铁骑刀枪,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聊斋志异》,可谓是狠狠“打了”朱熹的脸。

那么这本著作,是如何体现出蒲松龄做的那些“叛逆事儿”呢?下面就让六石带领大家来一一细数。

其一、在《聊斋志异》的第一部分中,讲述的多是花妖狐媚和人相恋的故事,且故事大都以悲剧收场。

在《聊斋志异》这一部分中,描写了很多封建社会刚强不屈的奇女子,例如《辛十四娘》一文中十四娘的婢女献身给皇帝只为救主子的夫君,显然在那个把女子贞洁看得比性命还重的年代,这无疑是在“搅乱”被三纲五常洗脑的社会现状。

再如《连城》一文中乔生与连城历经千辛万苦,经历死后相遇又重生最终有情人成眷属,这个故事难道不是与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背道而驰吗?

正如朱熹所言,人不应有贪欲、私欲、淫欲,女子就该三从四德遵守妇德,可蒲松龄说“我偏不,既然你们都不同意,那我更要剑走偏锋,走出独属于我蒲松龄的叛逆风格”。

其二、在《聊斋志异》的全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描写了读书人被明末清初生硬刻板的科举制度打倒的故事。

例如《叶生》一文中,叶生为了考取功名,等待了数年,蹉跎了宝贵的人生,含悲而死。

再如《王子安》一文中,王子安因多年考取功名未果,喝醉后被狐狸精捉弄,以为自己大志已成,谁知酒醒后才知一切皆是幻觉,深感惆怅。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胸怀大志却最终郁郁不得志的书生形象鲜活生动,他不仅抨击了黑暗统治下平民书生的生存现状,更是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刻板。

我想对于科举制度这方面,蒲松龄有很大的发言权,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屡次乡试未中,最终不得不弃儒从商,干起了在封建时代最低贱的商人职业。

可以说,蒲松龄不仅是不合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更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摧残的见证者。

在明末清初皇权至上的统治下,敢于说出科举制度的不好,蒲松龄绝对是有勇气的第一人。

其三、在原著中,很多故事都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可以说完美地还原了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

例如《梅女》一文中典史官被人用三百文钱收买诬陷梅女与小偷通奸,而自己的妻子坠入青楼,自己最终暴病而死,不得不说是报应。

在这些故事中,蒲松龄多是描述官与民的纠葛,其中不乏官职低下的“九品芝麻官”仗势欺人,对上级点头哈腰,对百姓凶相毕露。

蒲松龄用最平常普通的“平常事”来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百姓的欺压,在人人敢怒不敢言的封建时代,不得不夸一句“确实是叛逆啊”!

蒲松龄生于乱世,他无法以一人之力改变乱世,只能拾起笔杆子,唤起民众的觉醒,为后代积累文学素材,这与后世鲁迅的“弃医从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身处哪个朝代,敢于反抗专制主义,敢于喊出“我不依”,敢于在规规矩矩的社会中做点不规矩的“叛逆事儿”,确实是令人佩服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细数蒲松龄写过的那些叛逆事儿,敢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