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在济南开了一家酒馆。王老板有两个儿子,只是大儿子王大英年早逝,留下了他和小儿子王二两个人。这天,烈日当空,王二准备去收酒债,刚出门,迎面走来一个人,定睛一看,竟然是王大!
哥哥王大是众人亲眼看着入殓的,突然出现在酒馆门口,王二如何能镇定!这青天白日莫非还闹鬼不成?于是他忙问对方是何人,来自何方!
来人说:“连你哥哥我都不认识了吗!最近阴间有一件疑案,需要弟弟你去帮我做证!”
王二听闻,脸色大变,埋怨起王大:“人鬼殊途,我又如何去替哥哥你做证,你是要害死我吗?”
王二的埋怨不禁让人怀疑他和哥哥之间确实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与其说他埋怨王大让他去阴间做证,不如说他更埋怨王大将两人之间的小秘密告诉给了其他人。
王大指了指他身后的人,告诉王二这是官差,他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并非故意害他。还没等王二说什么,只见对方对着王二挥了挥手,王二就不听使唤地跟着哥哥和官差跑了起来,狂奔了一晚上,来到了泰山脚下。
忽然,一座衙门映入眼帘,王二正要跟着一起走进去,就看见里面涌出了一大群人,跟着兄弟二人的官差于是上前询问,得知案件已经了解,已经不需要王二再去做证了。于是,王二就被释放了。
王大担心弟弟没办法独自从泰山回家,毕竟身无分文又没了奇怪的力量,于是恳求官差可以给弟弟一些盘缠,让他可以顺利回家。
那官差考虑了很久,认为确实没理由凭白让阳间的人因为他们的事而受累,于是带着王二走了二三十里路,进到了一个村子。
他带着王二来到一户人家屋檐下,告诉他:“如果这屋里有人走出来,你就让他送你回家!他不肯的话,你就报‘王货郎’的名字,就说是王货郎让你来找他的。他就会答应送你回家了。”
王二觉得奇怪,但来不及多问,官差就带着哥哥走了,而他自己突然不省人事,倒在了地上,如同死了一般。
天亮后,屋门开了,有人从里面走出来,看见了死在门口的王二,吓了一大跳,但很快恢复平静,守着王二好一会儿,王二才慢慢苏醒。于是主人家将他扶进了家中,给他吃点了东西喝了点水,王二这才缓过劲来。
想来这家主人也没少经历这种事情,平常人看到大早上门口疑似死了个人,哪还有心思守着他,大叫一声关门报官还差不多。
王二感谢了主人家的招待,随后告诉他自己住在山东济南,希望对方可以送自己回家。只是主人家却面露难色,刚想拒绝,又听王二说:“是王货郎让我来找你,说你可以送我回家的。”
主人一听“王货郎”三个字,大惊,急忙租了毛驴送王二回家。王二到家后想要给对方银两作为报答,但说什么对方都不肯接受,于是王二就问他为什么最后肯送他回家又不要报酬,对方没有问答,只是礼貌的道别之后,就自己走了。
这是《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而这王货郎究竟是谁,到最后蒲松龄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或许是那官差的生前吧。
在听到“王货郎”的名字之后,原文用“惊绝”来形容当时主人家的反应,可见他确实认识对方,并且和对方有一些瓜葛。
但是蒲松龄没有明确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事,在疑惑之中,王二回了家。联想起开头王二去讨酒债,或许主人家和王货郎之间也有着很深的债务问题吧。
再联想到王大找上王二的原因,或许有些事情,也只有主人和官差之间才知情,所以主人并不害怕王货郎,却对于他的名字表示惊讶!
和王货郎一样,至始至终,蒲松龄也没有告诉我们王大和官差不惜到阳间找到王二做证的是个什么案子,在一片谜团之中,我们通过王二的视角来推测,或许这阴间的案件也是债务纠纷吧。
类似于这篇故事的写作手法,我们将它称之为“限知视角”,全篇依托王二视觉,虽然看完故事让大家觉得仍然有很多谜团,因为不了解而到最后都充满悬念,但无疑也更加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和代入感,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