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四零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十三年。在济南府淄川的一户地主家中有一个婴儿出生了。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将饱受一生科举的困扰。这个婴孩就是蒲松龄。蒲松龄,人称聊斋先生,别号柳泉居士。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蒲家虽然不是名门望族。但是家族中人醉心于科举,很多兄弟都考取了功名。
蒲松龄的父亲叫蒲槃。蒲槃从小就醉心于科举,然而屡试不中。考场不得志的他就选择了弃文从商。娶妻生子之后,就将希望寄于他的几个儿子身上。这就和现代的很多父母一样,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代替自己完成。因为三子蒲松龄从小就异常聪慧。蒲槃就觉得他是最有希望考取功名的。相传在蒲松龄出生的前一夜,父亲蒲槃做梦梦到一个全身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和尚走进了妻子董氏的房中,梦中他看到这个和尚的胸口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等到他醒来之后,蒲松龄已经诞生了。而不可思议的是刚出生的幼儿胸口竟然也有一块醒目的黑痣。这块痣的位置和梦里那个和尚的膏药的位置是一模一样。在蒲松龄小的时候蒲槃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蒲槃有一好友名叫刘国鼎。刘国鼎家中有个女儿。两人在蒲松龄儿时就为两人定下了亲事。蒲松龄十六岁那一年,朝廷开始派人在老百姓之中挑选良家女子入宫。一时间吓得百姓人心惶惶,家中有适嫁女儿的纷纷将女儿嫁出去。刘国鼎怕女儿被挑选入宫。所以提前将女儿送到了蒲家。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婚嫁的比较早。十几岁就结婚生子有通房的比比皆是。然而当时十六岁的蒲松龄并没有和刘氏圆房。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蒲松龄醉心于科举,无心儿女情长。蒲松龄十八岁那年,他和刘国鼎的女儿成了婚。
蒲松龄在他十九岁那年参加童生考试。他在这年的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道试三个第一名,一时间名声鹊起,在整个济南府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当时主持道试的是时任山东省提学佥事的施闰章,他非常看重蒲松龄,认为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二年,人生得意的蒲松龄结识了李尧臣、李尧臣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三人设立了郢中诗社。同一年,蒲又结识了李希梅。李西梅邀请他去家中做客。于是蒲松龄住在李希梅家里潜心向学。李西梅的家靠近青云寺。因为青云寺人烟稀少,环境幽静。所以蒲松龄经常会携友去青云寺苦读。青云寺人烟稀少,夜里鬼影绰绰,阴气弥漫。这段苦读时光,给了他些许创作狐妖鬼魅故事的灵感,也为他日后写下聊斋志异埋下了铺垫。
顺治十七年,这一年正赶上三年一次的乡试考试。这年秋天,蒲松龄赶往济南府,参加了此次考试。满怀抱负的蒲松龄万万料不到自己会在在这次乡试中名落孙山。初次落第的蒲松龄尽管内心受到了些许挫折,内心却依旧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信心。这个时候少年得志的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会在之后五十年十几次的乡试考试中屡试不中。
公元一六六二年,蒲松龄的长子诞生了。初为人父的蒲松龄给他的儿子取名蒲若生。康熙三年。两次乡试落第的蒲松龄收到好友李尧臣的邀请遂就去李尧臣家中做客。好友李尧臣和李尧臣纷纷劝诫他,不要再把心思放在编写狐鬼神话上面,一心向学才是正道。可是蒲松龄却认为。撰写这些文章和自己的科举路不顺并无影响。
第二年,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二十六岁的蒲松龄开始教授学生。他每天往返于私塾和家中。康熙九年,同乡好友孙惠科举考中之后,被朝廷派往江苏宝应县任知县。孙惠邀请蒲松龄给自己的幕僚。当年八月份,蒲松龄和好友一起离开了济南府赶往了江苏。由于两地距离太过遥远,过于思念家中亲人的蒲松龄深感在外奔波的不便。第二年秋天,蒲松龄向孙惠辞去了幕僚的职位回到了家中。这一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康熙十一年四月,蒲松龄随当地的乡绅高珩、唐梦赉去往崂山游玩。这一年秋天,他再次参加了乡试,然而这一次他依旧没有考中。三年之后,蒲松龄又参加了一次考试,依旧名落孙山。蒲松龄四十岁那年在山东省肥城县西铺村的毕际有家里任私塾先生。在这一年,他将自己之前撰写的的狐妖鬼怪小说装订成册,取名为聊斋志异,并邀请好友高珩为这本书作序。康熙十九年,母亲董氏因病去世。
康熙二十年,好友孙惠受到上司的赏识,被提拔为从七品户科给事中。孙惠家族的新人横行霸道,家里的奴仆佣人仗势欺人。蒲松龄对此十分愤慨,连夜写信给好友劝诫他约束好家族之人、谨慎选择好的奴仆。
康熙二十二年,蒲松龄写了《婚嫁全书》。而在这一年,年仅四十四岁的蒲松龄做了爷爷。他的长孙蒲立德出生了。第二年,蒲松龄写完了《省身语录》。康熙二十四年。蒲松龄因为腿脚生疾一直卧病在床。这一年他结识了袁藩。袁藩也是参加了数次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两人同病相怜、心心相惜。而不幸的是同年八月。袁藩就因病与世长辞。蒲松龄痛失好友,内心悲痛不已。
康熙二十六年春,蒲松龄结识了来淄川毕家探亲的王士禛。当时的王士禛任从四品少詹事一职,因为家中亲人故去。所以在家守制丁忧。两人一见如故,视双方为知己。王士禛听闻好友写的《聊斋志异》,内心十分感兴趣,于是写信来索要全稿来拜读。当年秋天,蒲松龄又一次赶往济南府参加乡试。拿到考题的他看到考题十分容易,于是心中十分狂喜。如有神助,思如泉涌。提起笔就开始答题。然而乐极生悲,等他写完回头查看时,却发现自己写错了页数。他写完第一页之后本来应该继续写第二页、第三页按照顺序答题的,而粗心大意的他写完第一页之后竟然把把第二页直接翻过去,写在了第三页上面,这对当时是不被允许的。他不仅被取消了录取资格,还被张榜公示。就这样他的科举之路再次断送。康熙二十九年,再次参加乡试的蒲松龄又一次因为犯规而被除名。
在这之后的蒲松龄又参加了很多次乡试,然而每次都以落第结尾。一直到康熙四十九年。当时已经七十一岁的蒲松龄因为自己的文采而声名在外。因此朝廷给了他一个贡生的名分。按照惯例,贡生每个月有四两的饷银。而奇怪的是,这笔钱蒲松龄终其一生也没有见过。
康熙五十二年,其妻刘氏因病死亡。两年之后蒲松龄在故居聊斋倚窗而亡。
蒲松龄这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少年得志吗,至中年却充满踌躇。一生中参加了十几次乡试考试,却无一中第。如果说他的文采不足。然而他在当时19岁时就获得府、道、县三个第一,成了年轻的秀才。不了解清朝科举考试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对此不以为然。然而这个考试与我们现在的高考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童子试,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考试的资格,首先他要找到一个廪生为他做担保。然后再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关卡。据说在每一届的童试中,几千个童生录取的也只有区区几十个人。这可以说得上是百里挑一了。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综其一生都没有考过童试。而蒲松龄一次就全部通过。这足以证明他的文采。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官场腐败的讽刺和批判。在他看来,官场的腐败才是自己屡试不中的罪魁祸首。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文章的格式极为固定死板,就连字数多少都有明确规定,而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随性有感而发的人,不喜欢按照套路写文章,这也许是他十几次乡试不中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