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两种同庚同名同乡的大型文艺刊物柳泉
TUhjnbcbe - 2025/5/3 17:21:00

许志杰

柳泉乃蒲松龄先生家乡淄川蒲家庄村东的一口井。

古时因水满而溢。称满井。附近柳树成荫,惠及子孙,故而得名柳泉。

年蒲松龄生于此地,直到年去世,他从未长时间离开过蒲家庄,对家乡尤其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柳泉情深意笃,于是起了一个别号叫柳泉居士。

传说,蒲松龄经常在柳泉旁边儿的树荫下,摆上桌子板凳,沏茶待客,听路人讲亲身所见所闻和传说故事。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素材,便是来自柳泉旁边的茶摊上。

蒲松龄因《聊斋志异》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誉称,为他提供丰富创作素材的柳泉也广为人知,成为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代名词,更成为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春回大地,阳气升腾,伟大祖国的各条战线,都在蒸蒸日上,生气勃勃!”“在这春风送暖,万物竞长,大有作为的八十年代第一个明媚的春天里,”“文艺春色,喷珠吐翠,到处都在萌发,随时都有突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定会使这种萌发愈来愈茂密,使这种突破愈来愈开阔。”“叮咚,叮咚的《柳泉》伴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唱着欢乐的歌儿,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乘着全国第四次文代大会的浩荡东风问世了。”“我们出版过几年的《战地黄花》文艺丛刊,经过一番整顿,也要披着春光来个突破——决定改为十六开本的大型文艺丛刊,它的名字就叫《柳泉》。”

以上段落打了引号的文字,分别摘自两种同庚、同名,还是同乡的大型文艺刊物《柳泉》。

“叮咚,叮咚的《柳泉》”,来自蒲松龄的家乡淄博,主办单位为市文联。

“披着春光来个突破”的《柳泉》,广义上讲也是来自柳泉居士的家乡,主办单位是位于山东省会济南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年改为山东文艺出版社。

前者第一期(创刊号)出版的时间是年3月,后者则是同年6月,前后相差不到三个月。

更为巧合的是两本《柳泉》刊名的题写者都是著名文学家,时任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

两本《柳泉》第一期的作者队伍均十分强大,淄博《柳泉》有山东大学著名教授殷孟伦、袁世硕,以及作家邱勋、诗人宋协周、评论家赵耀堂等重量级人物的力作。

济南《柳泉》更是有臧克家、李希凡、冯德英、王希坚、秦牧、田仲济等一干强将压阵,亲奉大作。

封面由韩美林设计,封二、封三分别刊登了著名国画大师于希宁和水彩画名家吕品的画作。

以今天之见,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豪华阵容,作品精湛、耐读,设计大方、素美,是那种放在书桌上“稳如泰山”的重量级刊物,读一遍,可以再读一遍,甚至几遍,每有收益。

两种同名文学刊物在差不多时间内创刊,又有那么多的重合,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催人奋进的八十年代出现的热火朝天的文艺创作景象。

而这个被广大文艺工作者亲切地称为文艺春天的催化剂,就是于年5月27日到6月5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和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前者是文艺界承前启后、拨乱反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

会议宣布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全国文联以及中国作协、剧协、音协、舞协、影协正式恢复工作,《文艺报》复刊。此后不久,中国美协、曲协、民间文学研究会和摄影学会也陆续复原。

会议决定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年召开。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是文艺界走向坦途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又是全国文艺大军的盛大会师,共有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参加会议。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祝词,强调文艺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发展。”

邓小平的祝辞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文艺团体、创作人员、文学刊物,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学评论》《收获》《萌芽》相继复刊,《十月》《钟山》《花城》《柳泉》《昆仑》等一大批新的文艺文学刊物脱颖而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园地。

个人而言,我有幸在读大学时见证了热闹非凡的校园文艺创作高潮。

母校山东大学各系几乎都创办了学生文艺报刊,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读原著、写原创作品的热情。

读完大学又幸运地进入出版社工作,而且与向慕已久的《柳泉》杂志在一个院子办公。

午餐与《柳泉》的几位编辑先生同在出版总社食堂打饭,熟悉了还经常一起打了饭到办公室共进午餐。

边叙边吃,知道了编辑部很多有趣的故事。在几位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这个学历史专业的非文学人开始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记忆中我第一篇算得上创作的纪实类文体的小文,就是发表在《柳泉》杂志上,似乎是正刊之外的一本加刊,题目为“刘黑七外传”之流。

那时候文笔拙笨,资料掌握挂一漏万,整体布局有失偏颇,如今想来赧然汗下。

更对编辑先生为此的辛勤劳作和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难以忘怀,值此深表谢意。

借了一个院落办公的光,此后只要《柳泉》出刊,必是先睹为快,内里佳作不断,收获多多。

这样美好的情景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出版社另去择业。

人远情未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种同庚同名同乡的大型文艺刊物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