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新城有一王大人,官至兵部尚书,人称王大司马。古语道:“宰相门前七品官”,他府里的管家也是家里有屋又有田,很是富有。这有钱不代表就没有闹心事,他就有桩心事,年近四十,膝下无儿无女。好在妻子已经怀孕待产,他就等着抱儿子,这几天心里美得很。
终于等到孩子要出生这天,接生婆忙活了半天就是听不到孩子出生哭那一嗓子,这给管家急的,在屋外是坐立不安。家人劝他稍安勿躁,于是他就搬张椅子坐在廊下静等。刚坐下不一会儿,突觉一阵困意袭来,他禁不住就睡了过去。
这一睡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管家看到有一个人从院门进来,指着他的鼻子对他说:“你别忘记你还欠我四十千钱,现在该是你还债的时候了。”这人没头没脑一句话,让他很是惊讶,再说他也不认识此人,何谈欠钱一说呢?
于是管家急切向来人询问,那人也不回答,绕过他径直向里屋走去。里屋正是他妻子的产房,这一个大男人往里闯,实在放肆,管家是既惊又怕,一下子从梦中醒来,耳内传来“哇”的一声婴儿啼哭,不一会儿接生婆来向他报喜,说他妻子给她添了一位公子。
他回想起刚才那一梦,瞬间惊出一身冷汗,喜得麟儿的欣喜瞬间化为乌有。那进入梦中之人分明就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这孩子分明就是今生来要前世帐的讨债之人啊!众人看管家脸上是一阵阴一阵晴,也不知道他嘴里总是念叨着“四十千钱,四十千钱”是什么意思。
自从这孩子出生以后,管家便单独拿出四十千钱放在一个房间,作为养儿的专项支出。凡是孩子所需花销的一切,包括吃穿住行,还有医药费用,全部从这四十千钱里支出。家里人都觉得奇怪,没孩子的时候,管家天天为此事烦忧,怎么有了儿子之后,管家还是高兴不起来,对自己的儿子也不甚亲近,令人不解。
时光如水流逝,转眼孩子已经四岁,那屋子里的四十千钱也用得越来越少,就剩七百了。这天,管家在院里晒太阳,正好奶娘抱着孩子在一边玩耍,管家便把孩子叫过来,摸着孩子的头,对他说:“你我好歹父子一场,该做的事我都做了,该还的债我也快还完了,那四十千钱可省得不多了,你也该走了!”
这话刚说完,再看那孩子的脸色突然就变了,好像不能呼吸了一样,憋得小脸发紫,接着头往后一仰,等奶娘跑过来,一摸鼻息,已然没气了。管家拿出剩下的那七百钱,买了不少治丧的物件,又把他埋了,七百钱正好花完,一文不剩。
此篇小故事取材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老以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现象,就是穷苦人家多生懂事的孩子,富裕人家多生顽皮的孩子。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现代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道理,或者看了这个小故事,能有所触动。
故事中的管家把孩子看作是来讨债的,所以故事中丝毫没有感觉到管家和小孩之间有父子之情,这是不符合人情的。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收到的珍贵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是为人父母者永远的牵挂。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家人,就是宝贝,就是延续我们生命的存在,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