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辜鸿铭爱国保皇亲日,骂遍民国无敌手,
TUhjnbcbe - 2025/5/11 16:27:00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www.pfzhiliao.com/

辜鸿铭是个奇才,是个怪杰。

他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赞成男人纳妾、女子缠足,连脑后的辫子也始终不肯剪去。

因此,他成了“顽固派”最生动的代名词,而淹没了他作为“文化输出”第一人,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他是不折不扣的保皇党,骂维新变法,骂辛亥革命,骂新文化运动。

因此,他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拍死在沙滩上,而淹没了他“控诉西方列强,为中国求正义”的火热爱国情怀。

辜鸿铭

《觉醒年代》剧照

在国内,他备受冷眼,被视为“怪物”;在国外,他却颇享盛名,被尊为大师。

年,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不说泰戈尔、毛姆等文豪,连芥川龙之介都听说“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自称“东西南北人”,因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总之,满腔热血,一张利嘴;眼界开阔,思想守旧;处处反潮流,与社会对着干。一代文化怪杰辜鸿铭,实在是很有意思。

01生于“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

年,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之家。

当时的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华侨在这里地位很低,是“二等公民”。但是,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在年英国人占领槟榔屿时,就被委任为当地的华人“甲必丹”(一种民族的首领和头目,协助英殖民政府处理当地华人事宜),算是跻身当地的上流社会。

到辜鸿铭时,已是这个“贵族”之家的第四代,他的生活条件自然是优裕的。

辜鸿铭

那时候东南亚的华侨,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都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南洋大多没有落地生根的打算,与内地常保持密切的联系,籍贯也往往写的是大陆祖籍。

像辜鸿铭的一个伯祖父辜安平,从小就被辜礼欢送回国内求学,后来还进士及第,曾为林则徐的部属。

辜鸿铭幼时,从他父祖辈口中听到过一些,有关中国人到马来西亚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也常常随父亲辜紫云往返于中国与南洋之间,在大陆和台湾不少地方小住过。

可以说,辜鸿铭从小,内心就被潜移默化地种下了祖国情结。

02欧洲游学十一载

辜鸿铭的母亲是西洋人,因此他也遗传了西洋人的某些特征,大眼睛、高鼻子、深眼窝,个头虽不高,但聪明伶俐,他父亲的上司加朋友布朗夫妇,很是喜爱这个小孩,把他收为养子。

年,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把年仅十岁的辜鸿铭也一起带到了苏格兰,从此他开始了在欧洲十一年的游学生涯。

布朗是一位很有教养的牧师,也是一位大富翁。作为其养子,辜鸿铭的生活条件,以及受到的教育都很优越,与当时的英国贵族一模一样,他以此自称“假洋人”。

但这些优越的地方,并不能改变他作为黄种人,而被一些欧洲人瞧不起的事实。

刚到英国时,他遵照父亲的嘱咐穿长衫,留辫子,颇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但是很多洋人看到他的打扮,都掩饰不住惊讶和嘲笑。

有一次在饭店,他想进男厕所,却被服务员当成小姑娘,抓进女厕所方便。后来,辜鸿铭在这个女服务员的劝说下,才把辫子剪下送给了她。

生活优越又备受歧视,养成了辜鸿铭孤傲的性格,他也因而常常思念故国。

据说他在英国时,每届阴历冬至,必在房内备下酒馔,遥祭祖先。房东太太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这些酒与菜?”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就在你们的祖先嗅到你们所献鲜花花香味的时候。”

辜鸿铭书法

在欧洲十一年间,辜鸿铭接受的是一套正统、全面的欧洲式教育。

小时候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爱丁堡文法学校,学习初等课程。这个学校对于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的教授,都十分认真而彻底,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这也为辜鸿铭以后精通多种西方语言打下了基础。

后来,辜鸿铭又先后进入德国的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学习,拿下了十三个学位,涉及文、理、工、哲等各个学科。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说他的十三个学位存在夸张之嫌,但这些,咱们也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位学霸中的学霸。

据说在爱丁堡时,每个星期日,辜鸿铭都到藏书楼读书,凡遇到外间看不到的孤本秘笈,便用铅笔抄录,数年之间,竟抄书数十种。因此有时候,身边人都害怕跟他谈话,因为他说的很多书,别人听都没听过。

而且,辜鸿铭还是个语言天才,竟然学会了九种语言,其中还不包括中文、马来语及闽南话。他可以用德文背下来大部头《浮士德》,英文更是说得跟母语似的。

辜鸿铭曾说:

我学习希腊、拉丁文文史哲名著,吃不消了,我坚持背下去。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械线,一拉开到头。后来,不但希腊、拉丁文,其他各国语言、文学,一学习就会,会就能记得住。

03文襄幕府二十年

年前后,21岁的辜鸿铭返回马来西亚,在新加坡殖民地政府任职。也是机缘巧合,他遇到正途经新加坡回国的马建忠。

马建忠

马建忠生于江南文风兴盛之地,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熏陶,后来抛弃科举之路,专门研究西学,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辜鸿铭与马建忠一见如故,长谈三日。

辜对西洋文学旁征博引,但中国文学的知识几近于零,真正读过的,只有翟理斯博士翻译的《聊斋志异》。

马建忠告诉他,《聊斋》只是纯粹的文学故事,并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建议他读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并特别推荐唐代陆贽的文集给他读。

马氏的介绍,激发了辜鸿铭了解中国文化的强大兴趣,两人会晤后的第三日,他向新加坡辅政司提出辞职,然后不等答复,就乘轮船返回槟榔屿,弃西装革履,开始留发结辫,并闭门攻读中国书籍。

辜鸿铭说:

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会晤,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正是马建忠,使我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我从欧洲回来已经三年多了,但我并未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深处,还仍遗留着‘假洋人’习气。

之后,辜鸿铭回到国内,并于年被招揽进张之洞的幕府,从此宾主际遇,开始他长达20余年的文襄幕府生涯。

张之洞

张之洞,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是清末洋务大臣里比较有学问的,而且为官也比较清廉,人称“香帅”,死后谥号文襄。

当时,张之洞已是名满天下的封疆大吏,但辜鸿铭在他面前极其自然潇洒,不卑不亢,对张激昂慷慨地高谈阔论,显示出才子名士的风度。

张之洞也比较有雅量,对他孤傲狷介的性格很宽容。两个人在二十余年的合作中,观点上既各有己见,又互相影响,整体上是比较融洽的。

在张之洞的幕府,辜鸿铭被委以洋文案及礼宾诸务,职责主要是张之洞的外事顾问秘书、翻译以及对外交涉等事务。

辜鸿铭外语好,学问大,见识广,而且极擅雄辩,也为张之洞解决了不少棘手的涉外事务。

张之洞在两广操练新军时,用的是德军操练法,聘请了不少德国教官。张按照中外官衔,赐四、五、六品武官衔,并让他们用中国顶戴、军服,行跪拜、半跪拜等中国礼仪。

德国教官本来觉得有失体面和身份,不大愿意。结果辜鸿铭就用德文旁征博引一番,歪理正说,把几个德国人给说得服服帖帖。

以至于后来清朝遗老们撰“国史”时,欣然赞曰:客卿改章服礼节,此为创见。

年,沙俄的皇储到中国游历,同行的还有其内戚希腊世子等十余人,泊船汉口,张之洞以地主之礼接待。

晴川阁宴会上,辜鸿铭以法语通译。

席间,沙俄皇储和希腊世子用俄语小声谈话说:今晚另有他约,宜节食。没想到,辜鸿铭马上用俄语说:此餐颇合健康标准。客人大惊!

后来,张之洞烟瘾上来吸鼻烟,希腊世子没见过,很惊奇,用希腊语问皇储:主人鼻吸何物?辜鸿铭听到后就跟张之洞耳语,张立即把鼻烟递给希腊世子观摩,两位客人更是惊骇。

由于辜鸿铭的翻译,宴会大为生色。临别前,沙俄皇储郑重地与辜鸿铭握手,约如至俄国,定当敬待,赠给辜一块镂刻皇冠的金表。并对张之洞称赞说:“各国皆无此异才。”

04控诉西方列强,为中国求正义

而就在与沙俄皇储谈笑风生的同一年,辜鸿铭还做了一件大事。这要从19世纪下半叶的“反洋教斗争”说起。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他们派遣传教士到中国,以传教为名,实行间接地掠夺与统治。

这些传教士目无中国法纪,胡作非为,强占民房、霸占土地,侮辱中国官员,毁坏中国庙宇,甚至有的借办育婴堂、孤儿院拐卖儿童……种种行为,终于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起而自卫,由此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特有的“教案”。

年,长江流域发生了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

4月,扬州人民包围教堂;5月,芜湖人民焚毁教堂,包围英国领事馆;6月,武穴教案;9月,宜昌教案……迫于列强的压力,清政府派兵镇压,并最终以赔款了结。

这让辜鸿铭义愤填膺。他用英文撰写专论,分析传教士在中国各地种种为所欲为的行动,逐项加以指责,立论公允,事实确凿,义正辞严。

文章送刊于上海《字林西报》,一经发表,为国人大伸屈抑之气,英国《泰晤士报》摘要转载并加以评论。

要知道当时,国际舆论控制在西方列强手中,他们以强盗逻辑,歪曲教案事实,鼓动西方人民仇华情绪。

这时,一位中国人敢于站出来仗义执言,向世界揭示真相,呼吁公平和正义,这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反响。许多西方人士直接投书,公开表示同情中国人民,辜鸿铭的名字也在西方引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辜鸿铭爱国保皇亲日,骂遍民国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