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爱读聊斋之卷一第一篇考城隍阅读分
TUhjnbcbe - 2025/6/10 18:46:00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zj/

《聊斋志异》一共篇鬼狐故事,蒲松龄所写原著多用文言,词句晦涩,生僻字词汇集,今人阅读难度颇大。现存白话译文版本虽多,却难觅全本故事集。如今,予不才,试译文,与众位读书爱好者分享。

第一卷第一章《考城隍》

我姐夫的爷爷,姓宋,名焘,是他们那个郡的秀才。有一天生病在家,忽然有官差来访,骑着白头马拿着官府的通告,说是邀请宋先生去参加考试。宋焘说:“主考官还没来,考的哪门子试?”官差也不回答,只是催促宋公出发。宋焘无奈,只能强撑着病体,骑马和官差一起上路。

路上的景致很陌生,但也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两人来到了一座城池,看这规模,好像是王都一样气派。进城来到一座王府,那就更是富丽堂皇了。看王府里,已经坐了有十几名官员打扮的人,可宋公都不认识,其中只认得一位,是关老爷,关云长。

在大厅的房檐下,已经摆好了两张桌子和墩子,桌子上有笔墨纸砚,也有一位秀才打扮的书生,已经坐在那里了。宋公知道,那里是自己的座位,走过去,与先前那位书生并肩坐下。

不一会,考题发下来了,只见考题是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位秀才开始作文答题。又过了一会,两人的答辩论文都写好了,交卷。宋公的论文标题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行善,是故意的、带有某种特殊目的性的行善,这种善举也不该提倡,而如果犯错误了,却是无心的,不是故意刻意的,这种错误也可以不罚。

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律上的关于“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主题论文。写得非常好,非常有见解。

大厅上的十几位官员纷纷传阅,赞不绝口。于是把宋公召上来说:“现在河南那边缺一位城隍爷,宋先生可任其职。”城隍爷,那就是守护保佑一方城池的神仙,至少与山神土地是平级的,宋先生居然一篇文章就考中神仙了。

可是宋焘呢,这个时候有些蒙圈,赶紧答复说:“感谢各位老爷抬爱,不敢不从命。但家里还有七旬老母无人奉养,等我给老母养老送终了,一定赴任效力。”此处暗表,宋母七旬,那宋公虽然只是秀才身份,年龄实际也已经50上下了,明清女子,十六岁出阁,十七八生育,母子年龄差,大了也不过20岁左右。

大厅上一位有王者气势的官员一听,就命令手下去查阅生死簿,看看宋母还有几年的阳寿。下面有长须使回复,还有九年。这时候,大厅上的关老爷说话了,原文写: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原文之前并未表明张生是谁,现在可以知道,就是与宋公一起考试的另一位秀才。之后又对宋公说:“本该命你马上赴任,现在提倡尊老敬老,给你九年的假期,到期之后马上赴任。”之后又说了一些鼓励宋公和张生的话。两位考生都磕头告辞,一起出来了。

出来之后两位秀才都很高兴,一起往回家路上走,互相交流。张生自我介绍说,自己是长山人,姓张。临别,张生还送了宋公一首诗:“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二人分别,宋公回到家里,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可到家一看,原来自己已经死了三天了,尸体都已经装棺材了。自己附上自己的尸体,发出呻吟的声音。宋母听到了呻吟声,赶忙把宋公扶出来,又过了半天时间,才又能说话了。

宋公不知道之前考城隍的经历是真是假,于是来到长山打听,果然有个姓张的书生,不过已经死去了。

之后又过了九年,宋母果然去世。等办完了母亲的丧事,宋公自己,也在自己家中过世了。

宋公的岳父,家在城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公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华丽,跟着很多随从到来,进了屋子,朝岳父一拜,转身上马就走了。把岳父惊得够呛,到家里一打听,才知道宋公也已经去世了,这衣着华丽的出行,就是去河南上任城隍爷去了。

故事情节至此结束。

笔者读后感分享:

《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个故事。众所周知,作者蒲松龄,一辈子精研科举考试而不中,对于明清科举制度恨之入骨,至自己晚年,这才假托狐鬼故事,写出了《聊斋志异》的玄幻故事集。

而《聊斋》中,有绝对数量的故事,都是针对科举制度,讽刺官场科举的主旨的。这第一篇的《考城隍》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宋公,实际暗喻的就是蒲松龄自己,年过50了,还只是个秀才,明清时期,秀才的身份只是个拥有准考证的学生,身份依旧是普通百姓,只有考中举人,方才是官员的身份。蒲松龄一生科考未能中举,但对于自己的学识,依旧是非常自信的。

《考城隍》故事的表达的意思就是,凭借自己的才学,别说是人间的举人,就是去考神仙,也早就可以考中了,人间的举人考不中,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而是人间科考制度的问题。

把这个思想引申到现如今的社会中,同样有很多年轻人,都抱有和蒲松龄当时一样的心态,就是自己的能力足够强,但在社会、在职场,得不到重用,得不到赏识,是自己的怀才不遇,是用人单位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其中更包括很多因为学历而导致职场境遇不顺利的人,总会提问,职场中,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而实际,学历和能力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融合的关系,学历,或者说学识,也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是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学历,没有学识,也就代表了综合能力的缺失,个人能力的不完整。

笔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的学识,就像是一个瓶子,而实际工作的能力、经验,是瓶子里的水。如果学识不够高,学历不够高,那么就是瓶子不够大,有水也装不进去,例如某小学文化的盲流,给他机会,让他做一年跨国集团的总经理,那他也学不到其中的经验,如果他学会了,那么他的实际学识,也就早不止于小学文化了。

反之,一名老学究,博士后,一辈子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没接触过社会,那么他的学识瓶子是够大了,可是没有水,是空瓶子一个,实际的工作能力也没有多强,甚至自己给自己做顿饭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是说,人的能力,是学识和实操经验的组合,缺一不可,一个学历受限、学识有限的人,在说自己有能力,也只是卖苦力的基层能力,不会具备高等职位的工作能力的。

借此,读者阐述一个自己的观点:不否认,当今的社会普遍价值观中,有徇私舞弊,不识人才的现象存在,但作为自己,个人,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无法要求别人一定尊重你自己的个人观点。否则,就只能像蒲松龄一样,借写故事、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不满情绪#名著#

,当然,如果也能写出如《聊斋志异》一般的传世经典,那也是自己能力的充足体现,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预告,《聊斋》之卷一第二篇《耳中人》,说的是关于走火入魔的主题故事,敬请期待。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读聊斋之卷一第一篇考城隍阅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