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未来文化青年学术沙龙rd
TUhjnbcbe - 2020/12/13 11:44:00
白癜风好治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6007551.html

学术纪要

王金花:文学经典阐释中的整体观照与文本细读

——以清末民初报刊小说“笔说”《聊斋》为例

年10月27日下午,“未来—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三期在综合楼清常厅举行。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文学经典阐释中的整体观照与文本细读——以清末民初报刊小说‘笔说’《聊斋》为例”,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王金花老师主讲,陈皛老师担任主持人,陈民镇老师和丁珂文老师为评议人。王老师的报告以清末民初报刊小说中的“笔说”聊斋为研究对象,大体上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整体关照,一个是文本细读。

一、整体观照

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在新旧交替的节点,文学经典的接受与阐释,在保留旧文学传统的同时,随着社会背景和文化生态的改变,亦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经典”这个概念,詹福瑞先生在《试论中国文学经典的累积性特征》一文中曾经指出,“一般认为经典是文本本身,但是从阅读与接受的角度来看,经典应该包括经典文本,以及对经典的阐释文本。”就此而言,“经典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次生层包括整理与注释、文本评点等”,这是詹福瑞先生的界定。在王金花老师看来,《聊斋志异》作为文学经典,除了詹先生提及的这些之外,还可能有一些其他文学样式的改编,比如评书、戏曲甚至影视作品;此外,还有翻译、仿作、续作,甚至一些翻案(或称反案),都可以作为阐释或者接受的案例。注释、评点和原作的关系更密切,而改编、仿作、续作与原典的紧密度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但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接受来说,都有整体的推进作用。

蒲松龄人物画像

《聊斋志异》的阐释或者接受有两个向度,一个是精英文化圈,一个是平民文化圈。比如但明伦在《聊斋志异》评点史上是比较有名的,他认为可以从《聊斋》里面学到很多“为文之法”。从文法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只有秀才以上的程度才能够看下来。当时还有一些士子给《聊斋》作了注疏,一般给儒家经典作注疏的比较多,但是《聊斋志异》作为小说,这种现象就显得比较特别。因为当时的士子将其作为“研文之助”,具有众体皆备的特点,“胎息《史》、《汉》,浸淫晋魏六朝,下及唐宋”。

《聊斋志异》的传播路线,经历了稿本、手抄本、刻印本、注评本再到绘图本,接受者刚开始是小范围内的同邑文人圈,然后一步步扩大,直到深入平民文化圈。清末民初《聊斋志异》在平民文化圈的接受与传播,有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样式,就是评书《聊斋》,而“笔说”《聊斋》,意思仿照评书体的形式,连载在报刊附张上的小说系列。清末民初的评书《聊斋》,有过一段很兴盛的时期,但是现在材料留存的比较少,“笔说”《聊斋》以文献材料的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清末民初平民文化圈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情况。这当时刊载这些小说的报刊,除了《北京新报》以外,还有《京话日报》《群强报》《实事白话报》《白话国强报》《北京商业日报》等。这些报纸以小报居多,很多印刷质量不高,但是在当时的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一般群众爱看。

文学古籍刊行社年影印《聊斋志异》手稿本

王老师选取了“笔说”《聊斋》系列其中两个系列“评讲聊斋”和“讲演聊斋”作为个案,对“评讲”与“讲演”的异同作了比较,并着重探索了从“评讲”变成“讲演”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在于当时的通俗教育以及通俗教育的利器“通俗讲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态出发,整体观照此系列小说出现的原因。

当时的国民教育还没有普及,应急的方法就是通俗教育。通俗教育有一种方式就是宣讲。宣讲或称演说、讲演,形式上契合了当时“京师之民”爱听“书词小说”的习惯,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时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专门设立了三股,有讲演、小说和戏曲。而“笔说”《聊斋》系列小说,将通俗讲演和小说要素结合,受到了底层民众的欢迎。“笔说”《聊斋》作为通俗教育的蓝本,寓教于乐,目的在于引人入胜,让读者在对小说产生兴趣之外,然更多地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未来文化青年学术沙龙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