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从目前最早的甲骨文开始算起,足足有好几千年了。
由前秦的楚辞体,到汉朝的乐府诗词,再到魏晋时流行的骈体文还有宫体诗,唐朝律诗与绝句、宋词、元曲、流传到明清代时,诗歌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了。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运营而生。
其中施耐庵的《水浒传》更是开创了章回体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现在的三国演义分别包括,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几本明清时的著作,成为了国粹级别的中国冠名的四大名著。
放眼现在,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年龄段,知道这四本小说的都不少。其中经典的故事情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黛玉葬花、林冲风雪山神庙以及诸葛亮舌战群儒,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百花齐放”的口号下,出现了四大名著的翻拍。
每年的暑假总会有那一部《西游记》循环播放,86版的红楼梦,楚楚可怜的林黛玉又是当年多少懵懂男孩心里的白月光?
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女主角得到了一张红楼梦林黛玉的剧照,拿去照片馆洗出三百张林黛玉的图片,挣下了不少钱。
在很多主题餐馆里,会有不少《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影子。可见四大名著在人们心中的喜爱程度是多么深厚。
六大名著
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当年出版社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了六本名著,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叫六大名著了。但是最后,出于条件的限制,只能先印刷四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
因为当时还是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的,毕竟经过了连续的战乱,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这四本书受到民众的追捧,并且有供不应求的势态。于是,别的出版社也来跟风,印刷这四本经典的名著。而剩下的两本虽然后来补印了,但是四大名著的呼声早已盖过这两本沧海遗珠。
这剩下的两本就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当时和四大名著合称为六大名著。
为何要删除
虽然它们的文学价值同样不可估量,但是《聊斋志异》讲述的是人*妖之间的故事,涉及封建迷信,且许多是关于人妖相恋的。同样涉及妖魔*怪,《西游记》的主旨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成功,而《聊斋志异》的格局就有些小了,它纠结于情爱之间,两者一分,高下立见。
但是就算没有“四大名著”的光环加持,《聊斋志异》依旧凭借它精彩的情节被多次翻拍成电视剧,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大IP。
《聊斋》系列的电视剧甚至比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发展得还要好。郭沫若曾经在读完《聊斋志异》后感叹“写*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而《儒林外史》也没有被“亏待”。儒林外史中有名的范进中举就出现在语文的教科书里,《儒林外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主角,故事由一篇篇小故事堆积而成。
专家胡适曾经评价《儒林外史》称“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很显然有贬义的成分。此书作者吴敬梓讽刺的就是一群功利主义者,为了获得财富而读书,而不是为了百姓而读书。
专家也多次表示:吴敬梓的思想有些偏激,加之夸张的故事描写手法,很容易对时人产生误导,所以六大名著中删掉两篇是有道理的,确实该删除!
删掉的两部的文学价值,并不比已有的四部文学价值小,但是被删除的原因却很真实。在为被删掉的《聊斋志异》以及《儒林外史》感到遗憾时,也不禁发出感叹,时机果然很重要。
各位网友,在六大名著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题:《聊斋志异》暗藏秘密,《红楼梦》本是明末清初史!
文/姜子说书
说起“喜人谈*”,“雅爱搜神”的蒲松龄,大家自然是不陌生,尤其是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更是被无数导演看中,搬上了荧屏。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笔下的狐*故事多有所指,其实是借*怪写明末清初那一段历史。
《聊斋志异》的秘密不简单,“异史氏”三个字便是作者给出的答案,聊斋先生生怕世人不明白自己的苦衷,还特意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
《红楼梦》作者自称“无才补天”,蒲松龄则自称“可怜无补费精神”,何也?我们来看看《聊斋自志》: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写薛宝钗所住蘅芜苑,亦是披萝带荔之所,更是写了太虚幻境里的海*夜叉,其中,魑魅魍魉,皆是“孽”,薛家之子也!
接下来我们再看聊斋自志》里面,蒲松龄是怎么介绍自己穷尽半生撰写《聊斋志异》的用意的!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或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断发之乡”的说法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指的是蛮荒之地;“飞头之国”则典出《酉阳杂俎·异境》:“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
表面上来看,作者蒲松龄不过是在说蛮荒之地的*怪,其实,作者写的是不识字的“清风”、“虫二”,说的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那段血淋淋的历史!
《聊斋志异》也好,《红楼梦》也罢,三生石的那段前因,大有深意,都不过是朱明遗老写下的孤愤之书。一句“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就好似《红楼梦》中的“青枫林下*吟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引云:“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战国的韩非因为孤直不容于时,写下《孤愤》,《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就更是不容易时的孤愤之书了。
那个特殊的年代,大抵人人都是异史氏,《聊斋志异》、《天外飞仙》、《儿女英雄传》、《红楼梦》、《西游记》,其中*怪、猢狲之类,都有那味儿!
《红楼梦》原文旨意简介如下:
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所谓《石头记》也!又唤作《红楼梦》,只因荣国府之事,本是一场朱楼旧梦,为贾府之源,亦是甄家之源,幻化作“长安大都”、“六朝古都”、“姑苏”三地,所谓“前朝”。
《红楼梦》全文史笔,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字字血泪!作者以未嫁之女写未降之将,以“姽婳”写“将*”,以“闺阁昭传”写“世间忠义”。其所昭传闺阁,乃“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个大字!
风月两面鉴,文笔两生花!一声能两歌,一手竟两牍!故人泪尽血流干,石碑记载血泪史!神仙姐姐托梦来,仙册原是墓志铭!天书问世,何人能解?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聊斋志异》、《聊斋自志》、《史记·吴太伯世家》、《酉阳杂俎·异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