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传统戏曲或故事,常常忘记或忽略了它的出处或作者,于是就冠以“民间传说”。如果细心找找,很多戏曲和故事,还真能寻到源头。
◆山东梆子有一出老戏叫《织*绫》,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很少演出,渐渐被人忘记了。年戏曲电影《天仙配》上映以后(年又有彩色影片),董永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地方剧种*梅戏也走向全国,严凤英蜚声中外。追根溯源,原来这个美丽的故事,在《搜神记·卷一》里。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而去,不知所在。
◆七仙女自称是天上的织女,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主角也是织女,很多剧种也都有《天河配》这出戏。这个美丽的传说。是否源于《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是汉末著名诗集《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收录在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中,后人用诗的首句作为诗歌题目: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声演员张云雷柳活了得!他唱起“夸月娥”来,句句清晰,字字入耳。“夸月娥”是评剧《花为媒》里著名的唱段。《花为媒》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早期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聊斋志异·卷十二》中的《王桂庵》后面附录的一篇故事《寄生》。
◆寄生字王孙,郡中名士。父母以其襁褓认父,谓有夙惠,锺爱之。长益秀美,八九岁能文,十四入郡庠。每自择偶……郡有大姓张氏,五女皆美;幼者名五可,尤冠诸姊,择婿未字。一日上墓,途遇王孙,自舆中窥见,归以白母。母沈知其意,见媒媪于氏,微示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各个剧种都有“梁祝”的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年冬。
◆从东晋开始,一直到现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有梁祝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唐朝张读的《宣室志》中的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经过专家详细查询,《宣室志》中找不到这段文字,这是清乾隆年间崔灏的误笔。唐朝梁载言的《十道志》中,有“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记载,倒是最早提及“梁祝”故事的一句话。
◆还记得吕剧电影《姊妹易嫁》吗?这个有趣的故事,出自《聊斋志异·卷四》,篇名就是《姊妹易嫁》。
◆……迁延少时,事愈急,女终无回意。父无计,周张欲自死。其次女在侧,颇非其姊,苦逼劝之。姊怒曰:“小妮子,亦学人喋聒!尔何不从他去?”妹曰:“阿爷原不曾以妹子属毛郎;若以妹子属毛郎,更何须姊姊劝驾也。”父以其言慷爽,因与伊母窃议,以次易长。母即向女曰:“忤逆婢不遵父母命,欲以儿代若姊,儿肯之否?”女慨然曰:“父母教儿往也,即乞丐不敢辞;且何以见毛家郎便终饿莩(殍)死乎?”父母闻其言,大喜,即以姊妆妆女,仓猝登车而去……
◆有一出豫剧叫《邵巧云》,解放后偶有演出,此后少有消息。这出戏原名《霄壤恨》,是樊粹庭先生为豫剧皇后陈素真编写的第五部大戏,完稿于年。它也是樊戏中的名篇。著名豫剧名家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关灵凤、吴碧波等都演过这出戏。年,作者对此剧进行了修改,更名为《邵巧云》,并由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邵巧云》取材于《聊斋志异·卷五》中的《窦氏》。霄指天,壤指地。这出戏上恨天、下恨地,是一出悲剧,写一个单纯幼稚的乡村少女,因受到负心汉的屡次摧残最终致死的故事。
◆一些传统的帝王将相戏,多取材于历史演义,而一些才子佳人戏,又多从“三言”“二拍”中找素材,于是戏台上多了一些尼姑、娼女,如妙善、妙常,苏三、花魁、陈三两……“聊斋”戏的演出,一时间让观众耳目一新。如取材于《聊斋志异·卷十·胭脂》的京剧《胭脂判》,就是一出很受欢迎的公案戏。年,淄博市五音剧团也将《胭脂》搬上舞台。川剧叫《胭脂配》,河南曲剧叫《胭脂》,秦腔亦有此剧目。
◆说书唱戏劝人方。在看戏听故事的同时,是否应该品味一下故事的寓意,进而追溯一下故事的来源呢?
-1-3.lw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